立足文本 以读促写
王弟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说:“阅读与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当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意在强调将写作技巧融人阅读中去领会,再将阅读中学会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写作中,以此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在语文学科中,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感悟,写作课就是指导学生习作,二者之间不能缺乏相互的沟通与促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读书——理解、感悟语言文字之精妙,又要教学生作文——找准语言训练点,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才能使读写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一、 立足文本,力求深入体会文章之美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美。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为学生示范并引导学生揣摩品味文章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还要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从读中反复去品味和感悟语言文字之美。阅读教学就是要学生从文本表面的文字上,尽力抠出文字背后的东西,这是语言教学的核心本质。引导学生多从文本入手,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语言为媒介,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
二、以读促写,迁移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例子就应该发挥它的示范作用。通过语文课文的学习,应该慢慢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而写作是延伸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综合性练习,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目标。我们的教材是编者经过筛选的精品文章,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凭借和写作指导的主要依据。无论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是听说读写语文素养的培养,都离不开教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之典范,凭借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写作点的切入设计与提高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在解读教材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就会找到最适合的写作点。只有经常进行这方面读写结合的训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并有效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真正提高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单元整体发掘,课课精准落实
彭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单元整体教学更强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生成,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策略,整合备课,整体设计安排教学,发挥教材整合的教学效果,实施灵活而开放的教学。所谓“单元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围绕单元主题和训练目标,精心设计加以重整组合,将精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语言积累、口语表达、习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整体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其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的课文又各具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从单元整体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体挖掘 课课精准落实”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一、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参,单元整体挖掘,确定每课的读写结合点。
学生情况:三年级的孩子首先面临着从低年级向中年级的过渡,对于我校跨越式实验班的孩子,还面临着从童话创作向写实作文、从打写向手写的过渡,作为三年级的语文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大到布局谋篇,小到写作技巧都要在单元习作的指导和每一节语文课中落实,才能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并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质的提升。
教材特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坚持以读促写,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编写特色并有所发展。如在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和习作安排了八次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练习,充分表现了“从读学写,读写结合”的编写意图。一些课文后面的小练笔也安排了随文练习的题目,强调的是读与写的结合,能起到以读促写的作用。
具体实施:在开学前按照语文组的整体计划,结合本年级的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深入研读教材教参,并查阅相关资料,从每单元主题和单元习作整体着眼,以每篇课文为立足点,确定了本册书各单元整体写作点。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各单元整体写作点课课落实。
一、案例分析谈课课落实写作点的具体措施
( 一)《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通过衬托的写作手法,通过窗外动植物们的安静衬托孩子们上课的认真,读课文声音好听。下课时通过小动物们跑来看热闹,突出孩子们下课时做游戏的开心和有趣。把衬托写法作为本文读写的结合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两处拓展说话:
1、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不()了,()不()了,()停在()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2、下课了,大家在( ),……招引来…….
在拓展阅读中选取衬托写法的精彩片段深化写法,写作中让学生仿照课文三自然段写我们的学校,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上课时的安静和下课时的热闹快乐的场面!
( 二)《小摄影师》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课文2---15自然段都是以人物对话构段的,在人物对话中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学会这一写作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帮助。 教学中我们专门提取了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对提示语的位置变化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比关注。对比出示提示语位置都在前面的对话和提示语在不同位置的对话,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不难发现,提示语都在前面,千篇一律没有变化的对话读起来枯燥乏味,而提示语位置不同的对话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效果很不错。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中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对话描写所展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针对不同语境,演示随意调整提示语的位置。 在拓展说话时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拓展说话,注意在对话的提示语中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课堂写作中续写故事: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续写结尾,注意对话的提示语位置要有所变化,如果能在提示语中加入动作、神态或心理等细节描写,就更棒了!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效果很好。
(三)《风筝》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丢了风筝的着急和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课文在写法上叙述层次清晰,按照做风筝、放风筝、丢了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这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另一突出特色,就是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并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心情。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课堂教学中第一课时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提炼课文的叙事顺序清楚这一写法,第二课时先从心情变化入手,读中悟情,再以情促读,在感受快乐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份快乐表达出来的,进而提炼写法,抓住结尾的省略号拓展说话,想象孩子们找风筝时的动作、心情,为写作做好铺垫。通过拓展阅读中动作描写体现其他各种心情的片段深化写法,紧扣读写结合点练习写作,续写《寻找“幸福鸟”》。附学生作品(1)
四单元13《花钟》仿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仿照课文写法,介绍植物特点。15.《玩出了名堂》阅读第四小节,了解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过程,描写自己玩中的乐趣或收获。五单元18《盘古开天地》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排比句式,仿写“.....变成了......”的句子。19《赵州桥》+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模范课文用分号进行总分式写句子。六单元22《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课文用总分段式写段,例如:校园一角,公园一角等。23《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抓住时令特点,描写树木。七单元25.《矛和盾的集合》 学习课文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写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27《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写一篇童话故事。八单元29《掌声》揣摩人物心理,想一想:英子在犹豫的时候,她的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把你的看法写出来。30《一次成功的实验》+32《好汉查理》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来体现人物性格,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前阶段重点在寻找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上作了研究,今后的研究中除了继续加强对读写结合训练点的内容的选择,还将在教学中对读写结合训练时写的时机、写的方式、写的效果等进行进一步探究。 2.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训练对学生课前预习、参与课堂教学讨论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的独立思考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3.每篇课文两节课共用20分钟时间进行写作训练,势必要对以前的阅读教学模式作适当的调整。下一阶段,我们会进一步加强研究,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探索新的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地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事实证明,“单元整体挖掘 课课精准落实”的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构建整体性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提出探究性问题的能力,为有效的课堂学习打造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