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

——作文修改课

首页

教学设计

对比文章
同学互评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黄恩红

杨庄中学

13241722369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家乡的美食》作文讲评

学科

语文

学段

   八年级(下)

年级

初二

相关

领域

八年级写作第四单元-----传统文化探究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9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要求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有真情实感,力求内容充实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根据表达地需要,修改自己的作文,做到文从字顺。

2.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八册下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在学习了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后,我又补充《粽子》《故乡的食物》等文章作为拓展阅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无穷乐趣,能够变换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学写了《家乡的美食》一文。但大部分学生只会介绍做美食的过程和吃法,更多地是说明性质,没有任何感情。

2.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有详细描写合作探究的能力。

不利:学生对美食的认识只停留在吃上,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不能写出情感。再加上传统文化的流逝,学生对此话题不感兴趣。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修改文章,写出家乡美食中的蕴含的情趣。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珍惜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优秀文章,引导学生总结寓情于文的方法。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表达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难点:发现美食中的情趣,写出真实的感受。

4.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明确任务

  1分钟        

一、说美食 明任务

同学们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吗?看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的确,我们中国享有“烹饪王国”的美誉。美食成了一种符号,反映着不同地区的风俗。我们也写了《家乡的美食》一文,今天我们来改写提升。

倾听 回答

激发兴趣,明确学习任务。

 

 

 

二、分析问题

把握方向

10分钟

 

二、对比中 找不足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将各自的习作和阅读作品《粽子》比较,做了互评或自评。老师选了最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家乡的美食---月饼》来分析指导。

(一)比对点评找问题

1.请再次浏览此文。出示投影

 

2.有几位同学把这篇文章与《粽子》进行了比对,我们首先请曹嘉路读自己的评析。

 

3.提问:比对的结论是什么?(“月饼”一文的问题在哪里,《粽子》的高明之处何在?)

明确:“月饼”一文缺少感情,不细致。《粽子》一文写出了怀念之情。

写细致的基础是观察,根本是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着写出情感。

板书:情感

4.提问:你对美食有着怎样的情感?

板书:怀念喜爱

(二)赏析名篇找方法

1.应该怎样表达出这种情感呢?

2.那来看看《粽子》一文的是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情感的?

 

1)请杜柳读赏析,出示投影

总结:孩子们的嬉戏中欢乐热闹的气氛,感受到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这是当地人的一种习俗。

板书:场面气氛 (热闹)

      乐趣

 

 

2)引导:为什么“只要是母亲包的粽子就一定香甜”呢?

明确:其中蕴含的是母子情

 

3)追问:文中还写出了怎样的情感?(出示投影)

总结:

吃母亲包的麦粽、左邻右舍串门吃主人家的粽子,浓浓的母子情,友好的邻里情,给作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因此人们怀念的不只是美食本身,是对失去的不复返的日子、往事或人强烈的想念。

板书:邻里情  亲人情

 

学生听讲

 

(一)比对点评找问题

1.学生浏览张艺的文章

 

2.曹嘉路读评析

粽子》写了粽叶采集,简写做粽子,又写自家的粽子,制作细致,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写出了乐趣。这篇也写了制作,想写做月饼讲究细致,她只写了设备讲究,放原料比例,而美观也只写了图案精细,却没有写它哪儿漂亮,缺少了感情,也没有细致描写的地方。……

 

3.学生筛选信息

预测:缺少情感,没有细致描写,材料和中心没联系。

预测:写出了怀念之情,还写出了乐趣。

 

4.预测:怀念  喜爱

 

(二)赏析名篇找方法

1.预测:学生沉默

 

2.杜柳读对《粽子》的赏析

《粽子》通过对端午节吃粽子包粽子习俗的描写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通过第三段满村的人,每家都有一名小孩或姑娘或刚过门的媳妇去采,或是鱼贯而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写出了家乡的人在端午节采芦叶的人很多,突出了热闹、欢乐的气氛和生活的情趣。

……这可以看作者只在意节日的乐趣,吃什么粽子并不重要,只要是母亲包的粽子就是很香很甜的。

1)预测:通过采芦叶的说笑和嬉戏突出了热闹欢乐的气氛。

2)预测里面包含了母子情。

 

3)张袆读你的赏析

……文章写做粽子还是“我们”自己去采摘,采摘的过程中还要聊一些乡村里的事情,孩子门则是做一些游戏。既写了采粽叶,又描绘了一幅村民间和睦相处的图景。

后来写母亲做粽子的过程和我家粽子的原料,并没有写有很多种口味,甚至连肉粽我家都吃不起。但是母亲用糯米和花生做的麦粽对于我来说还是一样的香甜,这股香甜除却粽子的味道,还包含了母亲为我做粽子我心中感受到的香甜。……

预测:和睦相处的邻里情,母子亲情

 

1.交流学生点评,明确学生作文中的问题,了解名篇的怀念之情,明确目标。

 

 

 

 

 

 

 

 

 

 

 

 

 

2.赏析名作,了解通过场景凸显气氛,再现情趣的写法。深入理解情感中心。

 

 

 

 

 

三、调动感知

 

叙描画面

8分钟

三、想情景 表情趣

1.说到月饼,提到中秋,你觉得最有情趣的是哪个场景?

 

2.引导:

 

3.还可以写些什么呢?

追问:为什么要简写神话故事?

明确: 表现文化内涵

 

板书:文化内涵

三、想情景 表情趣

1.生生互相启发

预测:买月饼、吃月饼、赏月……

 

2.描绘场景

 

3.

1)张艺读修改建议

细节应该加一些,如①月饼的形状、样子、颜色。②中秋节有关的神话故事,但不能太详细。

2)学生结合《粽子》,看如何写“屈原的故事的?

预测:充满了对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敬意,简单的粽子,但其中传承了代代人民的爱国情感。

 

唤起感知,描绘场景,凸显气氛,再现情感,说出感受。

四、

修改片段

交流展示

24分钟

四、仿名篇改片段

1.分配任务:任选《家乡的美食》的一个片段,改写,200字左右。

巡视指导

2. 点评打分

3.教师范例

1.学生修改

 

 

2.交流点评

3.倾听

 

修改自己的习作,写出情趣,写出美食的文化内涵

五、修改全文

实践运用

1分钟

五、改全篇显身手

可读下水文

 

 

倾听

 

能够学以致用,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

【板书】           家乡的美食

                     情感(怀念、喜爱---邻里情 亲人情)

                情趣                                                文化内涵

乐趣(背景、气氛---热闹、欢乐、温馨)

 

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 评价学生是否说出同学和自己习作的问题所在。

2. 评价学生能否赏析出名篇写出的情趣。

重视写作习惯的养成,评价学生能否唤起感知,描绘氛围,调动情感,写出情趣。

3. 评价同学分析的深浅度及语言表述能力。

4. 重视同学之间的评点补充,营造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

5. 评价学生修改的成效。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与以往的作文教学,大不相同。

内容具有前沿性:以“民风民俗”为话题,到民间探寻生活背后的学问。

目的具有时代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以传承民族文化思想为教育目的。并且希望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细心观察,仔细探究,调动感知,唤起情感。

工具具有独特性:利用moodle平台上传习作和资料,学生阅读方便快捷。

方法具有多样性:本节课主要从学生和名家作文的比拼入手,让学生发现同学和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体悟到名家写作的高招,即文章要有个人印记,写出情趣,先感动自己再打动读者。找到写作提升的关键点,课上交流方法认识,在老师的带领下,回忆充满情趣的画面,修改交流。

名篇赏析
节日习俗
教师习作
学生作文
教学设计
教学课件
课堂实录
教授点评
教学反思
 

 

 

 

 

 

 

 

 

 

 

 

 

 

 

 

 

 

 

 

 

 

 

 

 

 

 

 

 

 

 

 

 

 

 

 

 

 

 

 

 

 

 

 

 

 

 

 

 

 

 

 

 

 

 

 

 

 

 

 

 

 

 

 

 

 

 

 

 

 

 

 

 

 

 

 

 

 

 

 

 

 

 

 

 

 

 

 

 

 

 

 

 

 

 

 

 

 

 

 

 

 

 

 

 

 

 

 

 

 

 

北京市杨庄中学   黄恩红   综合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