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
语文单元导读课中的整体感知策略
丰宁第二小学 苏克妍
从人教版教材特点来看,每一个单元,从导语到课文,再到语文园地都围绕着一个个的专题来安排,特别注重整合,以单元为单位的整组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密切联系,环环相扣。“单元整组教学”这种理念把研究的着力点转向了“单元组”。笔者认为它是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以现行人教版教材为依据,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调整、重组,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进行全盘考虑的一种教学方式。
单元导读课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同时经历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对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正值学会自主学习的过渡阶段,以单元为整体,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又回归整体的设计理念,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更新快的时代特点,为迎接高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准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谈谈对单元导读课推进的点滴思考。
一、激趣与导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为了使小学生在长达两周左右的,一个单元学习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至关重要。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中,鲜花什么时间开放,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领,怎么玩出大名堂,怎样巧妙找到丢失的骆驼,这是多么有趣的内容啊!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
在本单元导读课中,笔者就通过“我来当侦探”
的小游戏,让学生先观察蚂蚁运食的过程,使他们体验到了观察带来的乐趣。然后带领学生带着“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中的主人公们,在他们不断地观察中都有哪些的发现”的好奇心进入本单元的学习,在了解本单元所有课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单元主题。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和小组里的其他成员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联系,产生了强烈地想要去学习、去积累、去更好地表达的欲望。这种学习热情驱着学生主动地奔向目标,更快乐、更有效地投入学习。将学生文本的学习与课外的探索发现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去参与,将导趣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导学与导向
在教学第七册的童话单元时,笔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信息,虽然曾经的教材中也有不少童话的选编,但是像这样让整个单元都是童话形式出现还是第一次。在该单元的单元导语中、言辞中隐含着了解童话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而这就是单元学习目标。为此,在单元导读课的设计中,笔者牢牢把握单元导语,带领学生了解童话、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特点,作为导读课的重点目标。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导读课中粗略的关注童话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语言特色来体现童话的夸张荒诞、丰富的想象、生动有趣的特点等。一堂课下来,学生对童话这种文学的题材有了清晰的、丰厚的认识,对童话了解的信息量大,对童话品读更有方向性。对接下来本单元安排的例文的学习目标把握更明确,还为自己以后如何阅读童话指明了方向,一举多得。
三、导读与导疑
在单元导读课中,精心设计导读,让学生在通读中捕捉单元主信息的词句,从总体上感知单元教学内容。导读引导得法,更能让学生品尝原汁原味。比如,第七册第五单元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这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导读课上,笔者让学生带着“世界突出,罕见的,有价值的”的模糊印象,带着对“为什么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称得上是世界遗产”的思考,带着对“中国享誉世界名胜古迹”的向往,去阅读本组课文。在导读中欣赏插图,以及学生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来谈感受。学生轻松自由地尝读赏玩之后,愉快地谈出自己的感受,如“秦兵马俑塑造得好逼真啊……”,“长城真不愧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等等。在不时惊叹中,关注到了“独一无二”“享誉世界”“举世无双”这样一些词汇,鲜明地获得了对这三处景观的整体印象,从而自然地唤起崇敬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补充的资料袋,了解我国更多的“世界遗产”。
除了以上讲的单元导读课的读要能够以点带面,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铺垫外,还可以链接教材中的略读课文、课外的同题文章,吸收一些好的语言,增添感性体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将课标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落到实处。
四、导行与导创
教材中别具匠心的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将单元导读课与总结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兴趣盎然。例如,三年级第五册的第五单元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面对小学生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的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无法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笔者在导读课的设计中,以优雅的民族音乐为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欣赏一组组精美的图片。为学生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然后将本单元中的综合实践与单元导读课相整合,先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利用图片、实物等资料来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如:剪纸、做香袋、包粽子、赛龙舟等。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为整个单元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了获取知识的平台。
以上是笔者对单元导读课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在优化语文教学常规、提高教学实效的实践和思考中,精心设计好单元导读课,引领单元学习的航向,引领语文学习的宏观理念是很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