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简介 教师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 学生作品 专家点评 教学论文

《赶海》教学设计(两课时)
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 饶翎


一、概述
  《赶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编《赶海》《槐乡五月》《昙花》三篇课文,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为线索。
课文《赶海》讲述了“我”童年时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生动展现了童年赶海的乐趣。课文按“来到海边—人们赶海—满载而归”的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赶海经过,紧紧围绕“趣”和“乐”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有趣的场景。抒发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课文儿童化的语言生动有趣,尤其是语气词的运用贴切而传神,读来朗朗上口,别有生活情趣;课文前后引用歌词,首尾呼应,全文浑然一体。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强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本课教学以“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为指导理念,强调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过程,又是强调学习者以语言运用为核心的过程。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注重情境创设,合理利用多媒休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课文描绘的赶海情境再现学生头脑,把学生带入生活。同时把课文学习和拓展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实践中感受人物内心情感,体验童年赶海的乐趣,激起表达欲望,落实写话训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10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嘿、咦、哦”等语气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读出不同的语气。
3.初步了解课文首尾呼应和点面结合的场面的写法。
4.拓展阅读产生情感共鸣,勾起回忆,练习写话。
【情感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朗读体会“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语气词的表达效果;抓住重点语句感受赶海给“我”带来的乐趣。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了许多识字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阅读能力。多数学生能借助拼音和字典自主识字和读通课文,但个别难写和易错的字还需要老师点拨;对课文内容的梳理和结构的把握还需要老师指导。本篇课文描绘的赶海趣事对远离大海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他们没有亲身体验过赶海的乐趣。所以,教学中要阅读补充资料,并充分创设情境和运用多种策略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和阅读欲望,在语言实践中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享受赶海乐趣。

六、教学资源和准备

录播室、苏教版教材、PPT课件、拓展阅读材料,学生写话纸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嘿、咦、哦”等语气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读出不同的语气,初步感受赶海的乐趣。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法。
4.读写结合,巩固、运用字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活“趣”(5分钟)
 1.孩子们,一首美妙的歌曲,不仅会让我们心情愉悦,还会勾起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大海啊,故乡》并插有大海和赶海的图片)。
师:一首《大海啊,故乡》把我们带到了大海边。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大海?又想到了些什么呢?(学生充分发言)
2.交流、阅读,知道什么是“赶海”。
  1)师:孩子们不仅会观察还会想象!沙滩上小朋友们做的这些事就叫“赶海”(板书)。
2)出示补充材料,学生拓展阅读、交流,知道什么是赶海。
3.指导读题,奠定感情基调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观察和阅读,你觉得赶海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预设:快乐、兴奋、激动等)。课文中的我对童年赶海的事用了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谁找到了来告诉老师?(随机板书“趣”)
4.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大海边体验赶海的乐趣吧(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课件,再现赶海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走进大海,走进生活;拓展阅读,补充资料,获得相关信息,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指导读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激活“趣”。)
二、初读课文——感受“趣”(10分钟)
1.出示要求,学生展开读书活动。
2.朗读词串,学习字词。
①竖读提炼出的“赶海”词串,想象情景,感受动词的准确性和趣味性。
②横读带语气词的词串,指导朗读,感受情趣。
3.指导书写“舅”“蟹”。
4.朗读带语气词的句子,感受乐趣。
5.给语段选填语气词(练习卡)。
(设计意图:读词串既是集中识字,又是对课文内容的梳理;既是积累词语,又是感情朗读的指导训练;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体会了“嘿、咦、哦”等语气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读出了不同的语气,掌握了语气词的运用,还初步感受了赶海的乐趣。)
三、再读课文——寻找“趣”(5分钟)
1.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哪些段是写“赶海”的?都有哪些趣事呢?写这一天的赶海趣事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归纳板书)
2.再看文章开头和结尾,发现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3.自读全文,回归整体。再次感知文章脉络和写法。
(设计意图:朗读汇报中,引导学生梳理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同时了解了文章写法。)
四、拓展阅读(10分钟)
    1.孩子们,一节课只读一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下面,我们再读材料,阅读中再次拥抱大海(课件出示)。
2.阅读6篇材料。读完后交流:你了解了哪些关于大海的知识。

五、拓展写话(10分钟)

1.是啊,蓝色的大海令人神往!下面请同学们选2个或2个以上词或词串来写写童年赶海的趣事吧!(课件出示)
2.学生在写话纸上写话。
3.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根据跨越式“211”教学模式,落实拓展阅读和写话。通过《赶海》课文学习,学生对大海已产生深厚的热爱之情,再把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相结合,阅读6篇关于大海的文章,去了解更多关于大海的新知,从而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写话训练中巩固、运用所学字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朗读体会“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
2.初步感受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3.通过阅读勾起回忆,激起表达欲望,落实写话训练。
教学过程:

质疑思考,寻找“趣”(2分钟)

1.在小作者的记忆里,童年赶海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板书“趣”),那趣在哪儿呢?(课件出示读书活动)
2.学生展开读书活动。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围绕课文核心问题展开读书活动,给足时间让学生研读文本,与作者对话。)
二、汇报交流,读出“趣”(10分)
1.大家都动起笔来了,而且很多孩子画出了好多有趣的地方,真好!是呀,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赶海的无穷乐趣。那同学们,能把“趣”给读出来吗?下面,咱们就按照课文描述的顺序来读书、交流。好吗?
2.以表格为线索,引领学生读书、汇报。

趣 事

      品    读    词     句

追浪花

 

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

 

3.由“扶到放”,以品读“追赶浪花”之趣为例,以生为本,抓住词句展示朗读,品味“趣”。
A.“追赶浪花”之趣——同桌表演“闹”,探究原因,感受“趣”;读拟人句,体验“兴奋”。
B.“抓海星”之趣——从“摸呀摸”“嘿”读出小心、专注和惊喜来!
师:要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不光在声音上,还得有表情,甚至加上你的动作!
C.“捉螃蟹”之趣——理解“束手就擒”,读出“痛之趣”。
D.“捏大虾”之趣——读语气词体会心情变化;读比喻句,认识“武将”“俘虏”;拓展:这武将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得意的我可能会对手中“俘虏”说点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学生在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中,积极主动地思维和进行情感活动。)

三、回顾总结,升华“趣”(8分钟)。
1.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
1)(回顾学习,完善板书)。赶海的趣事还有很多,请大家读课文3自然段开头这段话(课件出示)。
2)读中心句,感受热闹场面,了解作者概括地描写一处场景的写法,初步感受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写法。
3)师生合作读“面”和“点”。
2.感受“满载而归”的喜悦
 1)师生合作读句子,感受大海的平静之美和喜悦之情
 2)音乐声中升华“趣”
  师:是呀,大海安静了,沐浴着晚霞的余晖,我们满载而归。一边往回走,一边又哼起了最爱唱的那首歌——(播放音乐,插有晚霞中的大海图片)
(设计意图:在比较和点拨中掌握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在表演、朗读和回味中学习了语文,运用了语文,同时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10分) 
1.童年的趣事何止是赶海呢?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幅画,多姿多彩!下面我们通过阅读去重温童年那些有趣的故事吧!
2.阅读6篇有关“童年趣事”的文章。小组交流:童年的傻事、趣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拓展写话(10分)
  写写你觉得最有意义的一件童年趣事吧!

六、板书设计

                 
 

 

 

 


版权所属: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
联系电话:0851-88308164  联系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北京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学校天河潭大道与百马大道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