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学生作品 教学反思 专家点评 教学论文 教师简介 学校介绍

论文下载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指导初探

                          广州市荔湾区西塱小学邱素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 会学”比“学会”重要得多。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是试用新教材学习的内容多,配备的课时少,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的预习就显得犹为重要。只有让学生在预习中夯实知识基础,不断地培养自学能力,才能确保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那么,怎样才算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呢?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方法必须切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在教学中,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科书提出的预习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借鉴一些教师好的经验,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预习指导实行了分三步走的方法。

一、预习指导的实施

(一)教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方法

       俗话说:“施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摸索出一种“五字”预习法,即:看、查、读、划、想。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如下:

       看——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心理学表明:目标越明确,注意力就越集中。新教材里的每篇课文前都安排了预习提示或导读,课后都安排了思考题,这些内容的安排,既体现了课文的重点,又提示了课文的学习途径。预习时,应让学生先看看这些内容,让学生做好带着问题读书的准备,这样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了,预习时注意力就会更集中。

       查——包括让学生查阅课文作者情况,如生平、主要作品、经历、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等;查阅课文中的人物情况,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查阅课文的时代背景,以便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有了这样的“查”,就为后面的读书理解作好了铺垫。

       读——就是让学生通读课文。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遍数可不作硬性要求,应让学生视个人情况而定,读通读顺即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试着思考并解决课文的阅读提示和课后思考中提出的问题。

       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把生字新词、多音字、好词佳句、重要内容、自己疑惑的问题、文章段落等用符号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记忆。标记的符号的很多,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签别就行,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教师也可提供一套简洁明了的标记符号,供学生用于标记不同的内容。实践证明,一圈一面的方法,学生方便实用,长此以往,能真正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

       想——这是预习课文的最高层次。语文的课文不管是什么体裁,一般都包含了如下三个问题,即: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所以,应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些问题,证明已把课文学得差不多了。就算学生在预习中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也会带着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以解其心中之疑惑。

       (二)运用评价强化学生的预习效果

       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如果不做评价,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无法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应及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预习结果进行评价,以便发现学生的成绩与不足,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学习。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了避免“虎头蛇尾”、“形式主义”的现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保证评价时间的落实。

       一是将对预习的评价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之中,例如,《开国大典》一课,学生根据句子“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提出了“红流”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类似这样的问题对小学生确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待到学生在教学中理解课文之后,看学生是否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再作评价。这样评价与教学结合,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个重要的反省机会,促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是优化评价途径,提高评价效益。以往课堂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采用同桌互评、小组评议的形式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每次预习后,笔者都会先让学生按要求自评,再进行同桌互评或小组内交流评议。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学生自己的内省,先让他们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和找出不足;二是让学生有一定的参照客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取长补短。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评议,能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值得注意的是,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能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就应该通过有效的反馈手段进行了解,及时加以点拨,并适时适度地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鼓励与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对预习的评价便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的形式逐层推进,如此操作使得参与面广,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参与,获取新知,锻炼能力。

       (三)通过延伸阅读对学生的预习加以升华

由于“五字”预习法要求边阅读边思考,他们在预习课文时经常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小学生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他们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运用延伸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这样,预习就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学完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向学生推介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学完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后,教师可让学生借阅《中国神话传说》等书籍。这样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更会兴趣盎然,学习更能收到实效。

二、预习指导的效果

由于“五字”预习法具体明了,学生运用起来就不会在预习时觉得无从下手了,而是学得轻松,学有成效。从笔者的实践来看,效果是显著的。

首先,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在听课时,注意力就会比较容易集中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上,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就教师而言,教师在设计、检查预习作业的过程中,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就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因此可以说,课前预习也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次,课前预习为小学高年级向初中阶段的学习架起一座“桥梁”。从家长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普遍认为在小学阶段指导课前预习(尤其是高年级)十分必要的,它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适应今后初中的学习。

再次,课前预习为学生课堂发言做好了准备,利于形成课堂上人人参与的局面,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天下”,而是学生的“天下”。学生通过汇报、讨论、提问、辨析、解疑等,充分体现了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发挥出主体作用。就连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也能说上一两句话,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质疑、解难的自主探究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讲的方法是面对一般学生而言的。在预习指导中,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还应顾及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可只要求完成前面四步;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全部完成。这样的预习要求,基础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和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逐步完成预习中的五个步骤,尽快缩短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季啸风等,《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6月第1.

2﹞佐晓梅,《课前预习 课中求实 课后延伸》,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301.

3﹞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月第一版.

 

 

 

广州市荔湾区西塱小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