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课堂在反思中精彩 ——《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荔湾区西塱小学 邱素珍 张凤贤 今天(2014年11月4日),我和张老师如期上了精加略课型的探讨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慈母情深 》。教学中,我们根据试教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对第一次上传的设计做了修改。例如对第一课时的设计作了如下调整:第一,在单元导读课时就适时安排了整个单元的生词教学,特别是容易读错、难写的字词,可以在整体浏览时落实第一次的教学,在具体的每一课里,再有个温故的环节,这样处理可以减少第一课时的容量,又不至于因时间太匆忙,而学不扎实;第二,尽力抓住课文的重点展开教学,切记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因此上第一课时,重点就是抓住语言、动作、外貌去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并学习写法。第三,我上交的设计有写话练习,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时间真的不够用,因此我将写话改成说话。再如张老师上的第二课时,她认为略读课文用填表格的形式自学、交流比较费时,因此,直接让学生在书上批注,后引导学生交流感悟。虽然我们两节课在不同的班上,但内容的衔接非常自然,对目标的把握比较准确,也能在课堂中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尽力体现跨越式教学理念。具体来说,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满意: 一、正确处理“用好教材”还是“教好教材”的关系。 《地震中的父与子 》和 《慈母情深 》这两篇文章都紧扣“父母之爱”这一单元主题,都抓住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表达父母之爱。我们在执教时,没有陷入以往教学情感性较强的课文,一味进行内容分析和情感教育的误区,而是切实把课文作为“例子”,根据年段的特点,主要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来组织教学。在整体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着重学习领悟课文通过三方面的具体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教学,找准了语文教学的训练点,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本体性,较好地利用了课文资源本身的特点,也使编者意图和单元教学重点得到了落实,即很好地解决好了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为高效教学奠定了基础。这是课例的可贵之处和最大亮点。 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勤于练笔,树立大语文观。 教育不仅仅是传承,更在于唤醒。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资料城,让学生在一次次阅读中、一次次情感抒发中、一次次心灵的碰撞中感受亲情、走进亲情。在第三课时中,实现了学法迁移,将课堂上领悟到的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一个片段或把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一件印象最深的事写下来,歌颂父母之爱。这样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将内化的语言再外化,达到了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我想这就是跨越式教学的魅力所在。 三、创设情境,以情促请,调动情感。 为了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易于体验。在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我通过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图片及配乐,渲染气氛,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从而缩短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另外,我还从汶川地震视频资料中找出父母关爱孩子的真实事例,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给他们很大的震撼,有许多孩子、老师都被他们的爱子之情感动得哭了。 当然,这一次的研讨课也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努力的地方,例如:如何去设计有效的问题;如何去组织学生的交流反馈才更高效等等,都有待我们继续努力!总之,万事开头难,我相信我们经过不断的上课、反思,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明天的课堂一定会更精彩! 教学反思下载
|
广州市荔湾区西塱小学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