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网络课教学反思

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 古凤岚

 

一、 关于教材: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二、关于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渗透古诗学习的方法,以及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采用了意境互动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民间故事和乞巧文化的资料,使学生易于理解古诗,在课内进行古诗新编创作成一个故事,使简短的古诗更丰富,更充实,让学生倘佯在诗韵中,陶醉在诗境中,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关于反思:

要上好一节网络的古诗教学课,首先课前要做足功课,不能忽视各环节的设计以及资源的准备,否则课堂上很难兼顾教学和电脑的操控,甚至会手忙脚乱。

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笛子演奏的《梅花三弄》悠扬音乐和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传统文化节日——乞巧节。老师充分课本资源“资料袋”、诗文下面的注释、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网络下的教学,不要沉溺或依赖网络,而是要做到适当、适时、适度,对于课本原有的资源,我是从不会忽略的,因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我不断渗透古诗学习的方法 ,回顾、新授学生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这些技巧,就能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自悟自得,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乞巧》这是一首传统节日诗,对于出身于现代社会的孩子,他们不能理解,更不用说进入诗境,因而我在课前收集了许多乞巧的文化、历史、相关习俗、以及牛郎织女民间故事,通过网络提供给孩子们学习,在学古诗前做好铺垫。语言文字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它所引起孩子的想象比图画的效果更好!在老师的引导想象下,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更容易了。阅读网络资源→理解古诗→想象乞巧场面→电脑打写创作(古诗写成故事)更让我惊喜的是:在短短的6分多钟的时间里,学生写下一百多字到四百多字的生动感人的故事。在孩子们的文章中透视这孩子们的智巧,文章不光有丰富的人物对话、动作、语言、而且还有场面的描写,品析他们文章的精彩,都来源于资源的阅读、课堂新授的知识、由教学引发的灵感……每篇文章传译着诗情、每篇文章展示着孩子们的智慧,他们不也乞得一双灵巧的手吗?“走进诗韵,走近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了。这也是我的课堂成功之处。寻找出了古诗教学的一个路子:古诗教学离不开资料的拓展阅读,有了这个基础,更能解决古诗教学的难点。打写创作的延伸为古诗文诗意言外之音、言外之意找到了表现方式。

网络下的古诗词教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更是匠心独运,极具特色,给人一种崭新的面貌。不仅很好地凸显了课程标准理念,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且在教材的编写上开创了一条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的新路,为教材建设,也为语文教学的改革作出贡献。尤其在课堂上老师要把握好每个环节的时间,协调整合,才能让传统和现代进行完美的结合,当然要上一节完美的课,真的很难,也因为这些不足,让我懂得今后如何努力改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就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这节课中我也不足的地方:评价的方式单一、语言还欠生动。如学生朗读时,我忽略了评价朗读,没有把朗读推向更高潮;在学生打写创作后,我又担心时间不足,没有让学生进行互评,提高写作能力。今后,我将会在评价方式、评价语言方面多进行研究探讨,在这些方面摸索,不断前进,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完善,这样网络下的古诗词教学才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