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是领会文章中心的前提,是读懂一篇课文的基础。概括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周密、深刻,而且能使语言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明。一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从中年级开始训练的,但是这中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本人认为从低年级开始就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循序渐进,最后才能水到渠成。
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二年级上学期我都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做这件事,但只是个别学生能概括出,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概括,能力稍差的学生干脆就等坐享其成,收效甚微。
于是,这学期我把“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作为自己这学期的校本教研子课题。我深入学习了各种资料,了解了一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把它们引用到我的课堂当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够比较顺利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本人觉得很适合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运用。
一、巧借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很多写事的文章就是以事命题的。概括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扩充文题的方法来完成。首先要读懂文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表达即简洁,又全面。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引入文题后,学生齐读课题,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为后面教学以事命题的课文,可以用扩充文题的方法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做铺垫。学生书写完生字再读课文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邓小平爷爷植树的事。老师点拨:“你很聪明,发现了文题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这样说虽然语言简练,但是这件事说的不全面。”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看文题,在邓爷爷前面补充上时间,在植树前面补充上哪里,再连起来说一说。这样这就可以既简单又全面地概括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种方法叫文题扩充法。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同桌交流,指名交流,效果非常理想。
二、把握体裁
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只要把这几个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根据二年级孩子的特点,老师可以给出支架,降低难度。如《一匹出色的马》,老师在学生第二次读文后提出这样的文题:请你认真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完成填空:( )的傍晚,( )去( ),在回来的路上“妹妹”( ),爸爸给她( ),妹妹( )。这样,学生很容易在老师的帮助下,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回来的路上,妹妹让父母抱是事情的起因;妈妈拒绝,爸爸给妹妹一根柳条当马是事情的经过;妹妹高兴地自己跑回家是事情的结果。然后老师再次小结,我们可以先找到课文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串联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低年级老师还是要以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帮助。
三、问题导航
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老师可以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这样能串联全文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小马过河》一课,老师先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在朗读的过程中,熟悉文本。然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小马遇到了什么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最后结果怎样?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文,就有目的、有抓手了。汇报时老师让孩子们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这样学生也就把一篇长课文读短了,读明白了。
从低年级开始,老师坚持这样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一定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周密、深刻,语言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明。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授之以渔,肯定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