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9课《棉花姑娘》。《棉花姑娘》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主要讲了棉花姑娘病了,它请求燕子、啄木鸟等给自己治病,可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七星瓢虫治好了她的病,于是,棉花姑娘又快乐地生长着,吐出了雪白的棉花。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学习了本文,能让学生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树立起保护益虫和益鸟的意识。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要在短短的二十分钟内让学生落实教学重难点,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课堂上,我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指导,比如第一段中的“可恶、盼望”,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体会棉花姑娘难受急切的心情。在处理教材时,我将结构和内容都比较相似的2-4段组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和指导,先抛出一个问题:棉花姑娘请求自然界的医生给她治病时,是怎么说的?从这个“请”字,你体会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棉花姑娘?这几位医术高明的医生为棉花姑娘治病了吗?为什么?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他们的理由。然后,便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指向,这样做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同时解决几个难点,又突出了朗读的重点,还扩大了课堂的容量。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在学得知识后就要迁移训练。在拓展阅读环节,为了有效支持目标达成,我选择了和课文主题相关性比较强的几篇文章,通过阅读打开学生思路,为后续的写作打好基础。本想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体会,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可是,由于自己不求上进,磨课太少,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不足,想呈现的内容太多,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朗读指导过于仓促,目标落实不够到位。好的课堂应该要有所舍弃,有所侧重。想面面俱到最后只会落得个“面面不到”。我想这是我那这节课最大的败笔。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行为艺术,不管课前如何精心安排,巧妙设计,但是课后遗憾依然无法避免。以此,我深知教师必须要更新知识甚至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