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布置了一些读书任务。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昆虫记》作为一部畅销世界的优秀儿童文学名著,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普巨著,同时也是一部研究生命的宏伟诗篇。捧读它,在被它深深吸引的同时,总能从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对生命的肃然起敬。这种洋溢于作品中的对昆虫和生命的热爱,我想,通过静心地阅读,孩子们也一定能深刻地感受到。所以,选择了导读这部作品,希望通过这次导读,让孩子们学会读一本书,并留下更多,有关昆虫、有关生命,有艺术……我要把这本蕴涵着生命和爱的书推荐给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一本好书,拥有一份探索的渴望!
再好的书不经过细细的品味是无法让孩子们感受到它动人的光辉的。该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学会读书,快乐成长呢?在阅读指导课上我尝试着:
1、激发读书欲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为此在课堂上,以“猜”的学习方式,点燃起学生阅读的激情。一开始就让学生从目录《昆虫界的歌唱家》猜一猜“这一章可能写的是什么?”然后围绕这一章节展开一系列的读书方法的渗透,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猜读的阅读方法,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这样就好像播下一颗阅读的种子,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
2、渗透方法指导
叶圣陶不止一次说过:“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是学生最常用到的阅读方法,这几种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质量。在上《昆虫记》导读课,我引导学生学习快速浏览的读书方法。最后我决定以自己亲历读书的方法为主,结合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现实特点,开展读法渗透。在这堂课上, 我从介绍书评到作者,直至插图,从目录到内容简介,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适时正确渗透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让孩子们在无形中学习,使用一些符号作标记:重要的小节前加三角形符号,有疑惑的地方打问号等阅读方法;把自己喜欢的段落画下来反复阅读、品读的方法;结合自己精心挑选的故事片段引领学生进行批注式的精读,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悟语言,从而升华情感,内化吸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特点。
3、适度运用媒体
在本课教学中,我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辅助资源,激发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想象故事情节,从而促进主动阅读,使课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当孩子们看到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动物知识时无不兴趣盎然、爱不释手的捧读。他们已然走进书中,收获读书的快乐。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本着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但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方法指导的不够扎实,有些感悟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尽心积淀,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特别要注意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
文学素养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