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给予是快乐的》(精加略)

陈晓红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给予是快乐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两篇课文,编排在第六组。本组的专题是“人间真情”,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爱的奇迹。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并被小男孩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所感染,也将关爱送给了小男孩和他的弟弟,从而深切地感受到“给予是快乐的”。

本组课文共同的学习要求是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两篇文章的写法有共同之处,都有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等描写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和纯真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基本媒介工具。从单元整体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到中年级之后,小学语文教材一般以单元进行组织,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开展教学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在单元分析基础上,采取“精加略”的方式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略结合的教学优势在于培养学生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法、写法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独立读写能力和整体赏析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汉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感情朗读,体会情感。

2、学法引路,合作探究。

3、引申拓展,迁移写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从文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以及高尚品质。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次授课的班级为四年4班,他们已经进行了三年多的跨越式语文学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能踊跃参与到课堂的每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识字量较大,阅读速度较快,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强,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阅读。学生普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部分同学有较强的表达欲望。但是少部分学生不太喜欢举手发言,较大一部分同学对需要自己组织语言谈感受的问题有畏难情绪,不够自信。

【资源准备】

教师用的资源教学课件

学生用的资源跨越式阅读材料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这就是中国大陆的版图,这里是福建省,这里是台湾省,它们之间是台湾海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跨越了台湾海峡,发生在杭州与花莲之间,题目叫——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齐读)

2、(板书课题)写到“峡”字时,师提示:峡的山字旁应该写在左边靠上一点的位子,写得稍窄。

(“峡”字用红色字体板书)

师:同学们读完题目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问题:什么是生命桥?它为什么会跨越海峡?)

是啊,这生命桥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次课堂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106页,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字词可以多读几遍。(出示PPT)

1、 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出示生字词。同位互相读,把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

(生字词)凋零、含苞、辗转(翘舌)、袭击、空旷、停、身躯

(四字词语)骨移植、突如其来、平安无事、谈何容易、海峡彼岸、骨肉同胞

(多音字)白病、血亲情

 

2、 出示单个生字图片,这些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先观察,说说这些字的易错点。学习写“暂、脉、袭”,指导学生书写,写完同位评价。

指导示例:写“暂”是上下结构,上边的“斩”左右对称,日字在下半个的正中,起到托起的作用。

(写完字)师:同学们,我们除了要把字写工整之外,还要知道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是不明白意思的?(出示含苞、绽放、凋零、白血病、骨髓移植(拓展阅读80页、辗转)

师:理解完这些词的意思后,想一想我们刚刚用了什么方法帮助理解词义?(图文结合、阅读材料、结合语境选择词义)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意。

1.    同学们,理解完词义之后,我们应该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快速浏览课文,4人小组讨论,用关键词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结果。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起因

生命垂危,期待骨髓

经过

不顾危险,抽取骨髓

发展

跨海奔波,护送骨髓

结果

爱心架桥,移植骨髓

完成表格之后,试试用上面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先互相交流。

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1999年9月22日的杭州和台湾,大陆青年小钱生命垂危,李博士不顾余震抽取骨髓 ,医护人员跨海奔波,成功移植骨髓,并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学习1-2自然段,感受危急。

师:这是发生在台湾与杭州的真实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1999年9月22日7时30分(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当时的情景是怎么样的?默读1、2自然段,感受小钱当时的处境。

学生说完出示句子。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比喻句,小钱的生命比作花朵。 从凋零、含苞、绽放可以看出小钱正值如花的年纪,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将会结束短暂的生命。能够体现出骨髓移植对于小钱的重要性。)

师:现在是初秋的九月,窗外正阳光灿烂,文中哪一句话可以看出秋景很美?

2、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出示杭州秋景图片)

(初秋的杭州市是美丽的,但是这份美景不能给小钱带来喜悦。通过环境描写反衬出小钱病情的严重。)

师:与美丽的秋景不同,小钱正在严重的病痛中挣扎。情况越来越危急,可是骨髓容易找到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3、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从“十万”、“一个”这数据表明双方非亲属关系下,骨髓匹配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从而更进一步说明,医护人员经历多番努力与波折才找到适合小钱的骨髓。)

五、引出略读课文《给予是快乐的》

1、从台湾青年无私奉献的事迹中,我们明白了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有一位小男孩同样充满爱心,先默读《给予是快乐的》,再按照学习上文的方法理清文章结构,4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表格。

《给予是快乐的》

起因

男孩羡慕新车

经过

出乎意料的希望,坐上新车

发展

作出郑重的承诺

结果

共度美好的夜晚

3、 汇报。

主要内容:保罗在圣诞节前夜,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六、拓展延伸,分享体会

1、爱心像一座桥梁,能够搭建通往幸福与快乐的通途。文中李博士是如何争分夺秒护送骨髓的呢?阅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救助行动圆满成功》,了解海峡两岸人民共搭爱心之桥的具体过程。

2、阅读《千纸鹤》,谈谈感受。

七、总结:生活中有许多充满爱的瞬间,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李博士、保罗、小男孩那样,用自己的善良和爱心共同筑造一座温暖的“桥梁”。

 

 

 

板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反思(对整堂课进行总结评价、分析):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借助文本思考一些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初步用读来表达感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教学目标总体达成,学生在对字词以及字义的掌握上效果良好,在理解课文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找出了这两篇文章都是以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通过表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通过图片抓住重点词语“含苞”“绽放”“凋零”等重点词语,来引导学生感受小钱生命的脆弱,对骨髓的期待;再通过梳理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

反思这节课,虽然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良好,但是时间上把握不够准确,在讲授生字词环节,课堂调控不够严谨,要求自由读的时候学生将词语齐读下来,因为字音大部分同学都掌握得比较好,我只是顺势提醒了这个问题,没有及时纠正。另外一个,几位专家老师也提到,我的教学设计做得过于精细,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在调控课堂时我没有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而是将学生每一步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都预测在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被教学设计禁锢了思维,不能在课堂完全放开,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这也是需要我在日常教学中长期实践并总结的一点。另外很遗憾的一点是在在学习完21课第1、2自然段中,引出略读课文学习的时候我的导入语过于生硬,而且略显突兀,如果能结合台湾青年、李博士无私奉献的品质跟“给予”这一美德找到结合点会更好,这个也是在设计时做得不够完善的地方。

从这一节课中,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从教学设计到磨课,再到公开课环节,级组老师以及朱主任给了非常详细的建议,并且每个教学流程,以及详细到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的使用,PPT图片的选择以及字迹的大小、背景的选取都给了细致的建议,无论是课前的准备,教学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教完后的评课,都让我受益匪浅,更激励着我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努力做到更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