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校简介 教师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 学生作品 专家点评 教学论文

《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
一、名字导入、了解诗人及词的特点:
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名字)看老师写下一个名字,来,大声叫出这个名字。(生叫)
师:关于这个人你了解多少?(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
2、教师:那你知道这个名字是谁给他取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想知道皇帝为什么给他取吗?(想)那马上坐好,听老师讲
(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奏折,在折子中列举了许多治国之道,皇帝看了大为震惊,于是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就是希望他心志平和(板书)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课题:渔歌子)
教师:同学们,在一单元中我们曾经学习过诗和词,还记得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词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然后由文人填入词,这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人们还把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名字,也就是词牌名,例如:沁园春、卜算子、念奴娇、菩萨蛮、忆江南等都是词牌名。本课的词牌名是渔歌子。所以这个“子”不能读成轻声。来,一起读给我听。(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由诗人的名字导入,了解诗人名字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对一单元词的回忆,复习诗词的区别,拓展词牌名强调:“渔歌子”中“子”的读音。
二、初读、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
1、师: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请同学们快打开书读一读,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这首词读正确读通顺。
(1)学生自由读诗句
(2)谁想给大家读读这首诗(个别读? 两生)
(3)一起读给我听(学生齐读)
教师:读词和读诗一样,都要有他自己的节奏,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你划分的节奏试着读一读: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学生自由读词
(2)、个别读,(注重节奏的指导。)(注意指导第一句)
(3)、齐读
【设计意图】初读环节中我又分两步走,首先是做到流利正确,其次是知道这首
词的节奏,并且正确的按着节奏朗读,读出词的韵味。
三、品读词句,入情入境。
(一)、圈景物、猜季节。
教师:有人说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一幅画,那么画中都有哪些景物呢?
请同学们默读词句,边读边把词中的景物圈出来。
1、生边默读边圈
2、说一说,都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3、你能从这些景物中猜一猜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设计意图】通过让孩子们圈景物、猜季节的方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走进这幅画中,初步感受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所写的季节。
(二)、抓住“桃花”品味春天美
1、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桃花)为什么?
(1)、出示“桃花流水鳜鱼肥”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学生读)
(2)、在这句中有三种景物:桃花、流水、鳜鱼,读着这句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说)(给思考时间)
(3)、(出示桃花图片)是呀,春天是江南最美的时节,青山碧水,杨柳依依,朵朵桃花映红了江水,肥美的鳜鱼在江水中嬉戏。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桃花流水鳜鱼肥”(自由读)
2、教师:不光张志和的词中写桃花,许多古人都很喜欢桃花,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课件出示)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评:(春天仿佛已经过去,可是大林寺的桃花却开得争奇斗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评: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桃花?(早春的桃花)
(齐读)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
?评:这桃花流水简直是人间仙境!
(1)、学生自由读。
(2)、学生个别读。
(3)、教师:你们看,这么多的诗人都喜欢桃花,但是他们却各有千秋!
【设计意图】通过桃花图片让孩子们感受桃花的美,通过拓展描写桃花的诗句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写桃花,不同诗人笔下的桃花各不相同。这样的理解过后,朗读才会有味道。
(三)、抓住“斜风细雨”体会春天美。
1、你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是春天?(斜风细雨)
2、出示“斜风细雨不须归。”同学们都来读一读。(生读)斜风细雨是什么样的风雨?(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让我们看看名家笔下的柔风细雨(出示:)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
4、(课件出示)大家看,就是这柔柔的风、细细的雨让张志和钓鱼的兴致丝毫未减,让我们读出这斜风细雨的轻柔。(自由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设计意图】品读“斜风细雨”的美丽,散文和诗词的结合,来理解什么样的风雨叫斜风细雨,简化词的含义,理解其中的意境。
(四)、练笔:(6分)
教师:同学们,这桃花的美,细雨的柔,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幅画的美,其实这幅画中还有许多美景,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话把这美景描绘出来吧!1、学生练笔(播放音乐)
2、交流练笔
设计意图】想象练笔,伴着音乐把孩子们带入到美丽的意境之中,这其实是换一种方式的理解诗句的含义,让孩子们通过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优美的画面。
(五)、朗诵整首词:
教师:这春天的美景不仅吸引着张志和也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走进这首词中美美地读一读。
1、学生自由练读
2、个别读
3、孩子们,读了这么多遍,是不是已经背下来了,谁来背?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1)、个别背
(2)、会背的同学都来背。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的理解了诗句的含义之后,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四、通过两首诗的对比,体悟主旨。
1、教师:同学们,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这首词中只有三个字不是写景的,哪三个字?(不须归)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须”在这里并不是“需要的需”,而是“必须、一定”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让我们来看一下资料。(课件出示资料,学生自由读)(张志和精通书画、音律、作诗。少年时便深得皇上的器重,被皇帝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干脆辞官回家,整日坐着小船在江上垂钓,漫游于山水之间,并自称“烟波钓徒”,从此再也不愿意踏进官场。)
(2)、现在再来说一说,他仅仅是不想回家吗?还不想回到哪里?(官场)
教师:是啊,他厌倦了官场的生活,再也不愿意回到官场,只愿意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中。孩子们,现在你们一定体会到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了,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自由读)
2、教师:被贬官的张志和在山水之间就是这样的悠然自得,乐而不归!其实,同样在几十年后的唐朝,也有一位被贬官的诗人,他叫柳宗元,他也常常在江边垂钓,也是写了这样一首小诗(课件:江雪)
(1)、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
(2)、你觉着这首诗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孤独 寂寞)他为什么孤独寂寞呢?让我们来看大屏幕:(自由读)
(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少年时就有报国的大志。他性格坚强,有骨气。为官之后,他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但是,后来改革失败,他被贬官到偏僻荒凉的永州。但是他一直想回到官场继续为国效力。所以心中郁闷、孤独。《江雪》一诗便写于这个时期。)
3、教师:是呀,同是被贬,同在垂钓,但是两个人的心境却完全不一样,所以才有了这不同风格的诗词。也正是因为如此诗歌才会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繁荣,这也许就是古诗词的魅力吧!来,让我们再读读这两首诗词。感受他们的魅力。(齐读)
设计意图抓住唯一不是写景的词语“不须归”来体会词的主旨,然后通过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垂钓,但是两个人的心境却完全不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五、拓展读
同学们,张志和经常流连于山水之间所以他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像这一类的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等,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诗句。
1、学生自由读,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重点读。
2、个别读,评价。
设计意图大量的拓展田园诗,让学生在学习一首诗的同时了解其他田园诗人的作品,并从中感受这一类诗词的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六、结束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张志和的一首词,欣赏到了词中的画面。其实在这个词牌下还有四首词。课下同学们可以去找一找,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丰宁实验小学)
联系方式: 0314-8274626  联系地址:实验小学二年级语文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