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冯小珊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一次学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语文同题异构古诗教学。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古诗教学的契机,接到任务之后,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上好这一课。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自悟,快乐认记。
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
二、朗读指导有层次感。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阅读拓展,升华诗情。
在充分阅读和体会《回乡偶书》其一的基础之上,引入《回乡偶书》其二作为补充材料,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进行了一次递进和升华。让学生更能体会到蕴藏在诗歌之中和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对人生的感悟。拓展材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董大》、《渡汉江》的补充阅读与本诗进行比较学习,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增长见识和积累素材。
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字词的理解方面:
1、读诗歌的解读显得比较机械。应该是随文理解更自然,我却比较割裂的把明诗意作为一个环节来单独处理。
2、在课件制作方面应该更加注重细节,字体应该改为楷体字,才更符合小学低年段的学情需求。
总之,这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唤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但是在处理文本的时候我应该考虑更多更细致,这次古诗文同题异构教学给我很大的启发,也为今后规范、有效的古诗教学迈出了探索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