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堂  自主开放

    ——浅谈跨越式实验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

                        广州市建设大马路小学   潘欣欣 

内容摘要:

二十一世纪铺天盖地的网络化发展,给传统教学带来空前的变革。网络教学随之产生,凭借着自身特点、优势,在师生教与学角色的科学转变下,网络课堂更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实验研究,正是以识字、阅读、写作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为基本理念,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融合。这种具有时代性的崭新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孩子在学习上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孩子在无际的信息网络中汲取力量,展翅翱翔。

关键词:自主性   网络课堂   跨越式

一、引言

随着二十一世纪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并以其独有的特性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其中,“网络教学”就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就连古老的语文学科,也在网络的冲击下,正逐步走向一个更自主、广阔、快捷的知识空间,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实验课题,正是突破传统教学观的崭新教学理念,它代表着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的转变,更科学有效地培养新一代人才。

二、网络课堂体现学生“自主”的新天地。

1)网络课堂的优势

网络化课堂教学吸纳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点,具体表现为: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双向交互方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师的直接参与,避免了学生偏离教学目标。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按照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综合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其特点的分析,说明:第一,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它的先进性。第二,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新的教学形式,顺应时代之趋势,改革之潮流。第三,新的教学形式的整合性,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发生改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评价方法发生变革等。第四,网络化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在课堂和网络双重环境下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第五,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双主”性,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育思想为指导,它既重视“教”,也重视“学”,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

(2)    网络时代教与学角色的转变

在学生“只要给我一台电脑,我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的宣言中,我们的教育将如何转变?特别是当我们告终前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后,孩子们已有相当的信息技术素养,当浩如烟海的信息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时,他们又将如何应对?

A、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情感。

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使教育从过去“学校选择适合教育的人”向“个体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必须改变,“循序渐进不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很多人已能实现跳跃式、选择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已不仅仅是学会积累,而是学会选择,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科学精神与科学情感的培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因为先进工具也为传播迷信和污七八糟的东西提供了方便。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B、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督促者。

虚实不同的活动空间,让教师的行为呈现了多样性。教师既可在真实的学校中、也可在虚拟的网络中体现教师的角色行为。网上同下只是空间发生了变化,参与者主体没有变,“网上”和“网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处于从属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在网络时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理论,要求学生要有自学的能力,不再是在教师的固定教学模式下发展和学习了。他们应该有自己发展的目标和需要,根据各自的目标和需要,独立通过网络及其他的媒体资源去查找所需要的学习资料,而教师更多的是担任指导的任务的角色。通过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他们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三、网络课堂上学生“自主”的具体体现。

    陶行知先生曾倡导“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观点,即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生的自主操作有机结合。同样,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体现“教、学、做”三合一的教学结构。即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理念中融入信息技术的操作运用,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写作三者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整合一起,通过“扩、打、流、思、编”五个环节,形成崭新跨越式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率质量,更具创新性,更现时代性。让语文课堂焕发新姿彩。

1、灵活、多样的自主识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识字课以往给人的印象是枯燥无味。由于汉字音、形、义复杂多变,传统的教学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形式单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发挥,大大降低学习积极性。据统计,传统的识字课平均每节讲授10个生字,但是学生只对字型结构有大概的印象,对字义的理解却不深刻,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死记硬背往往是学生学习生字的唯一方法。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识字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

1)自由浏览,各取所需。这是一种借助软件学习生字、新词的简单学法。通过软件点击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组词、解释、造句等,一种渠道获取多种信息。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生字学习再不是学习的重点,这样做既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免除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而且不同孩子因基础不同接收新知快慢不一,这样也可以让他们根据自身需要自由调节学习时间和侧重点。

2)寓学于乐,激励创新。通过识字游戏、猜字谜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有趣的东西孩子从不厌倦,“猜猜我是谁”“识字乐园”“谁是识字小能手”“小医生”等等的识字活动孩子都乐意参与,并能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达到学习目标。对于些能力高的孩子我们则鼓励他们做活动的设计者。具有创意的活动形式设计如自编字谜,收集与字词相关的图片、解释制作powerpoin等,这都给沉闷的识字学习添加新奇的元素,较大的学习自由度,能让孩子迸发出千奇百怪,行之有效的学法,加强孩子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3)创设环境,文中识字。新课标提倡生字学习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理解。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生字、新词串编成新的故事,或寻找些包含课文生字的诗歌、短文等不同体裁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重现新知,既能拓展阅读,也能体会不同语言环境中词语的不同运用。

2、网络阅读,发挥学生主动性。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双边交流。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后,便形成教师导学、学生自学互学、人机交互的三维一体的立体交流。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同步阅读课件。这样做不仅能扩大文章阅读量,还能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自我的感知、发现去代替老师的“满堂灌”,优化了学习过程和课堂结构。

1)组织课前资料搜集,做学习的“先行者”。

俗语云:受之鱼,不如授之渔。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学生在对课文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再去学习课文,那课堂的学习便能如鱼得水,很多课文的重难点因课前的充足准备而迎刃而解,甚至有出人意料的收获。所以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有针对性地通过网络和课外读物收集相关课题的资料,如:作者生平的简介,创作背景,历史环境,地理资料,相关故事、图片等。当然,孩子们在初始阶段的集材是比较粗泛的,目的性可能不是很强,这就要靠我们老师适度的辅导,教予学生筛选素材和分类整理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会得到相当的提高。

我们教会学生几种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资料搜索、处理、存贮方法。

A任务驱动式搜寻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务(分析研究课题、明确要求、范围、问题实质等)——确定检查标志(所需文献的类目、关键词、作者姓名、发表日期等)——选定检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输入检索途径(资料来源途径、内容途径、作者途径、类号途径等)——查找原始文献资料(浏览、筛选、摘录、整理)的程序进行搜寻查阅资料;

B自由浏览式搜寻法,即按照上网阅读——寻找资料——摘录的顺序进行快速浏览,搜寻查阅文献,选取所需资料;

C分类下载存贮法,即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下载,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下载的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进一步查阅;

D、资料处理利用法,如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资料的剪切、移动、复制、引用等文字处理方法。

2)随机扩读,解决困惑。

我们知道在“跨越式”实验的理念中,扩读是为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而服务,同时也是对课后的打写作铺垫和延伸。选择主题相近而又表现形式不一的材料进行阅读,体裁灵活多样诗歌、儿歌、童话、寓言、科普文章、、、通过琳琳种种的阅读材料,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中心。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随着实验的发展,对实验的课堂教学模式灵活地进行调整,扩读不一定设计在课文学习后面,而是有机切入,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困惑时或深入理解文章知识点时结合扩读,在学中读、读中悟、悟中解,这样问题就不解自破,胜过老师千言万语,同时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进行专题研究,学会研究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专题研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根据教材的单元分类和学生的需要,进行每单元一至两次的专题学习。一些是单元性的专题,如:“走近名人”、“发明与创作”、“中国古文化”等,根据每个单元的主体中心而设计的专题研究;有些则是课后延伸的,如在教授《蜜蜂》这篇课文后,以“我最爱的动物”为主题制作手抄报等。无论内容、形式是什么,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整个活动的合作探究过程,孩子们集思广益、渗入探讨,广泛阅读、集选材料、打写创作、交流讨论、电脑合成、、、这都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更真实地理解研究的主题,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和现在科技手段的整合,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相应的语文实践能力。

 3、创新写作、发展学生的自我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为了使学生能“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必须十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确实只有多读多看,广泛接触生活,才能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当胸中有了大量的积蓄,非倾吐不可时,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好的文章来。鲁迅先生的经验便是如此,他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习作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而网络技术,正是拓展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最佳渠道。当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一定会迸发出耀眼的想象之花,写作也不再是困难重重。

以上我们从识字、阅读、写作三个角度分别介绍几点具体的做法,但不难看出他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识字、阅读、写作的教学是三位一体,互为融合、相互渗透,科学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教材》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浙江省永康市古山中学  应诚一

《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河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冯秀琪 徐红彩 

 

 

 
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   执教:潘欣欣   制作:侯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