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师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

课堂实录|

教学反思|

评委点评|

在 探 究 中 学 习 , 在 合 作 中 提 高 !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认识年月日》教学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年月日第一课时的内容,即教材第47页例题149页例题2及相应的练习。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低段的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学生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但知识比较零散、不系统,并且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观察的方法、语言的组织和概括的能力也有所局限。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的知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真的进行了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后针对其中的几个环节进行了教学反思,并将原有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第一个环节:情景创设、揭示课题。课一开始,我将自己的生日(1986.9.10)与本节课知识相联系,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日子?补充条件(这个日子和郑老师有关系),条件一出现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且910日是教师节,当学生回答是教师节时,结合自己教师的身份,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紧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出生日期,让学生体会到年月日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学生的汇报揭示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时间单位:年、月、日。此环节的设计既结合了重要节日(教师节)同时将教师、学生的生日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到年月日与自身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与此同时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人认为此环节设计比较成功。

进入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有针对性的提问(你知道你出生的那个月有多少天吗?),课前先对班级内学生进行调查,挑选了三名分别出生在2月(特殊月)、4月(小月)、12月(大月)的学生进行提问,进而教师质疑:难道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吗?带着这样的疑问,同桌合作上网查询万年历填写教师发的统计表并回答统计表之后的问题。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有31天,共7个大月。四、六、九、十一月,共4个月小月。二月是特殊月,有时28天(二月28天的这一年是平年,全年365天),有时29天(二月29天的这一年是闰年,全年366天)。

反思:此环节中学生不能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汇报,没有按照统计表后填写的问题框架进行汇报,教师应做适当引导;或者说,在探究之前重现一下学生的知识基础(如:对年月日你有什么了解?你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等),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疑问在哪里?而不是探究已经知道的知识;或者,在探究之前将统计表后的问题出示,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不至于在汇报时没有顺序,感觉不知道从哪说起。其次,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查询连续4年各月的天数,便于发现平、闰年的关系;也可以按照原设计不改动,但在活动要求中强调,同桌查询后要在4人小组中将两张不同的统计表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发现。(此要求虽然出示了,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讲,几个要求一起出现时,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应将此要求着重提出或解读)。

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左拳图法和歌诀记忆法,左拳图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课上我并没有讲解而是让一名同学现场给其他同学演示(其他同学跟着这位同学一起数)后,课件展示了一下;基于这样的情况我重点讲解了歌诀记忆法,首先出示儿歌让全班同学齐读一遍(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然后让学生解释第歌诀中的“腊”、“冬”、以及最后两句的意思,最后再全班齐读一遍歌诀,通过“一读——二解——再读”来帮助学生记忆大月、小月以及特殊月。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能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儿歌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轻松又便于记,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反思:此环节中的歌诀,原本教材上只有一句: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在进行设计时总觉得只有一句太单薄了,所以又将小月、特殊月也编成儿歌加了进去,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课后经专家点拨发现,增加歌诀的字数可能给三年级学生记忆歌诀增加了难度,倒不如按照教材重点记忆第一句歌诀(即大月),采用排除二月特殊月的方法记忆小月,这样既不增加学生的记忆难度还教会学生采用排除法进行记忆,将重点知识掌握牢固。

进入“发现闰年出现规律”的探索环节,首先让学生观察1981年到2012年的二月天数统计表,根据二月的天数判断平年和闰,当学生大声的读出平、闰年的同时,有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了规律(每4年出现一次闰年),借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疑问:平年、闰年的年份与4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用年份除以4,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此处由于第二单元除法教学没有进行完,导致计算无法攻克,所以采用ScienceWord软件来弥补计算技能的缺憾)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让学生进行应用,通过计算来判断平年、闰年,其中1900年通过计算能被4整除,根据刚刚总结的规律判断应该是闰年,但1900年的二月却只有28天,是平年。此时引起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就在此时播放“闰年的来历”科普知识动画,让学生了解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才是闰年,此处媒体的运用即拓宽了视野又解决了疑问。我认为此环节的计算工具应用以及科普动画视频的播放恰到好处,如鱼得水。

本节课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内容安排比较充实导致时间分配上不太合理,最后的巩固练习(苹果乐园——摘苹果)环节没能呈现。

本节课基于数字化实验班的网络环境下教学进行设计,总体来说信息技术在本课中起到了辅助教与学的作用,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还需进一步加强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华山中学   郑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