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学校简介 | 教师简介 |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 教学资源 | 学生作品 | 领导评课 | 课后反思 |
|
《玲玲的画》教学反思 |
|||||||||
回想整个备课的过程,既短暂又漫长,这是一个不断修改,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历程。《玲玲的画》这篇课文内容简单,道理明确,而这样的课文,其实是很难讲的。因为它没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没有高远深奥的哲理。于是我针对学生特点,本着“兴趣是最大的学习动力”的思想,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进行了第二课时的设计,从课堂效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抓主线,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画好作品)---难过、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抓住爸爸富有哲理的话,“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二、抓对话,走入人物 首先从文中找出爸爸的话和玲玲的话,先汇报玲玲的话,通过指导“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和“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来体会玲玲的情感变化。我先是指名读,在学生读时相机指导,齐读时我加了一些提示语,比如说第一句我就说“玲玲高兴地说”有了提示语的铺垫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读好了这句话。第二句话时,我就很伤心的说,“玲玲的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说”学生立刻就进入的角色。读爸爸的话时,我对学生读进行点评,你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爸爸,你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爸爸,从中体会到爸爸的启发对玲玲的成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通过的爸爸的话从中又更深一步的体会到文中的道理。最后再来整体感知课文,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小组与小组比赛读、大组与大组比赛读。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激起学生想把这个故事讲下来的欲望,从而达到学为用的目的。 三、抓住重点句段,突破难点 爸爸的话是全文的哲理所在,所以在这句话的“出场”时,我安排地也是比较“隆重”。“玲玲的心情是那样高兴,但是更让她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在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抛出问题“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但是通过动脑筋,却变成了好事,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其实不正是他们对文本所体现的启发达到了理解的最高境界吗? 这样的课堂,老师的笑容多了、罗嗦少了;鼓励多了、批评少了,老师的课更精彩了。但是教学中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如:教师的评价过于简单机械,更多的是表扬,缺乏评价的导向性。通过这节课,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这节课也会成为我成长路上一个珍贵的回忆。
|
|||||||||
![]() |
|||||||||
2017年4月15日制作完成 制作人 王玉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