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洽——电子书包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摘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应用,势必将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其中,电子书包及其所构建的教学活动模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目前的教学形式,使得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聚焦点,并且可以让学习者获取感兴趣的资源信息,在一定的任务引导下,开展自主与协作学习,实现学习的个性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及创新协同能力。
关键词:电子书包;个性化;学习模式
-
引言
在21世纪初,电子书包就已经在发达的国家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了。早在2000年初,新加坡教育部门就开始在一些中小学校推广“电子书包”;台湾在2002年就有比较完整的电子书包计划;2003年,香港10所小学正式推行“电子书包”试验计划,经过一年试验,“电子书包”计划效果良好,开始向全港1000多所中小学推广;2009年6月,美国加州州长阿诺·施瓦辛格计划分阶段让州立的各级学校舍弃传统纸质课本,转而让学生使用电子书包。[1]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迄今世界上已有至少5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肯尼亚(其中也包括了中国上海、江苏扬州等地区)……[2]并且,如谷歌、亚马逊、苹果、英特尔、微软、索尼、松下、Course Smart等公司也一直致力于电子书包的教育产品应用设计研究。
相对于国外,我国对于电子书包的实践起步晚些,但是目前发展态势较好。其中,目前由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研究的“电子书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电子书包终端技术标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得到业界高度关注。此外从中国知网CNKI学术趋势搜索中,可以看出,特别是近些年国内对于电子书包的学术关注度也是明显很高的。
此外国内如汉王、方正、盛大、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教社等也是一直高度关注电子书包的产品的设计和学术研究的。
在此,电子书包的推广,将会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的管理评价、学生家庭与学生和学校的关系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既有促进教育学的有力因素,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不足。为此,设计电子书包支持的学习模式,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对提高技术支持的学习有着很大意义。
-
电子书包与个性化学习
- 电子书包概念特征
一直以来,对于电子书包的定义不尽相同。从数字出版角度出发,将电子书包等同于教学资源包,由若干电子书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包含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强调电子书包的资源数字化特性。从硬件装备角度出发,将电子书包界定为可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具有电脑的运算、存储和传送数字资料以及无线通信等功能,体现电子书包的移动数字终端特性。发展至今,已不能简单地将电子书包与资源包或移动终端等同起来。祝智庭在谈电子书包时指出,从电子书包教育教学的系统功能架构角度来看,电子书包是整合了电子课本阅读器、虚拟学具,以及连通无缝学习服务的个人学习环境[3]。
由于国内外对于电子书包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而每个学者大都从各自研究的角度去界定其概念。总体而言,按照祝智庭教授的看法,电子书包是“实”与“虚”的两种隐喻。[4]“实”是从技术装备的角度上来定义的,包括移动终端,学习工具等,是将电子书包看作是一个教育电子产品;“虚”是将电子书包看成数字化资源的集合,包括各种电子教材,电子书,数字媒体资源等。
电子书包系统主要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终端、学习工具、学习平台四大部分。[5]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各种电子课本、电子书及其他数字学习资源;学习终端就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工具实体,包括移动通信设备,掌上电脑等媒介设备;学习工具主要是通过虚拟学具来辅助学习者接受信息和认知的;学习平台主要是指相应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提供学习活动远程服务(包括交互,交流,通信等),资源推送,学习活动安排管理等。
从对电子书包概念上可以得出其一些特征。电子书包是一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对过去的教学环境而言,具有超媒体,超教材,超课堂,[6]开放与智能的特点。电子书包将原先的纸质教材数字化转换后,是的教材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并且相关扩展性也得到加强,存储和使用也变得尤为简便,教师和学生甚至是家长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编辑、安排、使用、索取相关内容,这使得电子书包具有了超教材的特性;传统的教材是以纸质为信息载体,主要以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形式展现学习内容,而电子书包以电纸书、pc、pda、等终端,使得教材能够呈现更加丰富、复杂的文本、图片信息、音频、视频、动画、虚拟情境等,学习内容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有趣,表现力和强化效果不凡,这是能很好的吸引住学者学习,并产生兴趣和强有力学习动机的因素,这表现出其超媒体的特征;超课堂是指电子书包基于工具终端设备,以无线或有线网络为联系桥梁,以智能学习平台为教学提供资源配置推送,实现协同交流,建立起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同时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形成无缝式学习空间,也是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对于电子书包的理解还不能只留在名词表面上,目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语义技术等使得电子书包系统能够智能分析学习者的风格特征和资源的性质,实现资源的智能推送和匹配,教师变成教学活动一个参与者,而学习者变成教学活动需要考虑和重视的主体,这带来学习形式的更加开放和自由化,使得传统的教学发生个性,促使行动学习模式建立,因此其特性也很大满足了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 个性化学习
对于个性化学习的理解,传统意义上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个性和发展个性两个方面。[7]表现个性即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个性张露,积极参与,并且个性化学习风格得到满足。由此实现学习个体才能和创造力展现,实现个性化发展。这样的个性化学习是建立在教师普遍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所实现的,而实际上基于我国国情,教材和教学方式在一定范围地区或者学校是比较固定的,并且每个教师面对的学生单体很多,所以往往不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很大程度上从学习者在基础教育中就限制了他们的创新型思维的形成于发展,这也是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提出了一个解释。而现在,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完全可以建个信息技术。
从技术的角度去解释个性化学习:有学者认为首先学习者被放置于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强调对所有的学生实行统一的解决(方式),此外,承认学生需求、兴趣、资质的多样性,并以确保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实现(个性化学习),[8]即个性化学习以学习个体兴趣与需求为中心,并且考虑到其差异性。另外,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使得学习者有自主对学习资源,学习形式有选择权,并且学习平台(通过智能分析)提供资源订阅和信息推送服务。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体现个性化,学习体统还还提供成果交流与展示平台以及即时学习心得、心情等,充分在学习活动中使得个体的个性化得到释放。
- 小结
根据对电子书包及个性化学习的概念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得出,电子书包以其便捷的学习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络服务,在智能化教学平台支持下,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富有表现里的、不受限制的、扩展性强的学习资源,创设真实或者虚拟情境,满足学习者自主性和个性化需求,很好的支持了个性化学习,这就是本次研究的实际意义。
-
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通过电子书包的支持,提供资源,创设情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者学习风格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从而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此,提出一个通用个性化学习模式,为今后的电子书包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提供参考。
- 电子书包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模型
为了全面阐释电子书包系统在个性化学习中设计与运用,这里提出电子书包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系统(E-Schoolbag Sustain Personalizing Learning Systeam,简称E-SSPLS)模型(见图1),在设计的E-SSPLS模型中,分为三大环节,十一个层次。
图1 E-SSPLS模型图
技术支持环节包括个各种学习终端(如pc,pda,移动设备等)兼容学习平台的各类的工具;其次是需要提供网络服务,以确保学习工具与远程服务器建立联系;学习平台是此系统核心的部分,包括学习软件及客户端,支持个性化的服务系统(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在线交流互动工具(软件);数据库包括正式的学习资源库(根据教学大纲统一规范编制的)和学习日志库。管理系统提供给教师、家长、技术人员的监控系统,系统的评价层次包括系统的效果评价和学习活动测评;系统维护主要根据系统的运行情况和反馈数据,及时提供更新和升级;整个系统的设计、调整、升级参照国家统一设计标准。教学活动环节是本系统主要部分,规定了教师教学进行的流程包括,事先告知目标、课程引导、实时辅导(使用技术与学习内容)、学习检测、教学评价5个方面;学生学习过程包括11环节,资源工具的选择(原则上由系统根据条件和教学内容智能推送,同时学习者也可以自己选择和在线搜索等)、自主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也可选择教学视频点播或交流协同的形式)、个性化成果展示平台(与专家、教师、学习同伴、家长展开交流展示)、自我测评(系统在知识节学习结束后提供试题,学生自测自评)、内容整理(系统提供写作、笔记试平台,让学习者及时将学过的知识节进行自我认知结构重组,强化记忆)、专家答疑(通过远程网络在线连线专家名师答疑)、远程学习(弥补自主学习的不足,可以在线搜索课程视频进行远程网络课程学习);家庭交流,将学校——家长——社会通过网络构成整体,学校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信息,同时得到社会其他相关讯息的扩展。整个系统将学习者学习构成一个连续的,无缝式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将学习者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使他们在学习方式、资源选取上有了更多的个性化选择。
- 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对电子书包支持的学习活动,朱安平提出了基于电子书包的辅助工具模式、课程整合模式、远程学习模式。[9]可以说对于电子书包的研究,很多学者将其视为支持学习的工具,而还未深层次挖掘其对于教育的革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使学习者综合素质发展的有利因素。为此在设计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其具体学习活动流程见附录1(图2电子书包支持个性化学习流程结构图)。
在附录1图2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该系统针对学习者差异性,为每位学习者设置各自的数据库。首先学习者登陆验证身份,以便以后对学习信息进行记录。当学习者登陆成功后,系统实时监控就开始了,学习信息经过智能处理后也反映给后台的教师、技术人员、家长,以便其做出有益学习活动的调整和管理。学习者登陆成功后,智能分析系统会根据挖掘信息和教学任务针对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和资源、工具的统筹方案,并引导学习者进入学习平台。学习者进入学习平台后,根据参考方案,自主选择具体学习策略、工具、资源,同时网络服务让学习者可以随时访问远程资源库,进行信息检索。学习者接下来通过学习系统(软件)开展具体的学习活动。学习工具根据学习任务呈现注入文本、电子书、视频、音频、虚拟场景等为学习者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软件(blog、微博、等)记录学习心情等,还可以与其他学习者或者是专家教师开展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在完成章节学习任务后,系统会提供效果自评,及时反馈学习者绩效。整个学习活动系统在运作时,就实时记录下学习者习惯、偏好、绩效、心情的信息,形成学习日志,这些学习信息与原先学习者信息结合起来传输给数据挖掘系统,将处理的数据交给智能分析系统,以便学习者再学习提供更为贴切,符合学习者需求的运行方案。整个电子书包支持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流程大体如此,但今后对于其中的过程优化、技术支持还有待学者们不断深入研究,特别是数据挖掘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学习者风格分析等,以便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 实践意义
在该模式支持下的学习,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首先就将学习者推置与学习活动的中心位置,并且打破原来的班级课堂的授课形式,学习者的自主性得到提升,并且学习活动的相关方面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如学习资源、方法、工具等),这势必会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满足感。同时,对于信息的索取、加工、处理、运用的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十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此可以十分有把握的说,该学习模式是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
- 注意事项
通过这样的模式组织教学,会很大程度上革新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变化尤为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 教师角色和课堂形式的转变
由此,教师不再主导整个课堂,而是学习过程的一个类似软件的维护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起到答疑解惑,解决技术困难,检查学习任务,测评学习效果,其中原先很多授课的活动完全可以交给电子书包;此外,课堂的形式发生改变,可能不会出现过去固定的班级课堂,并且很大程度上,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通过E-SSPLS索取资源、个性化展示、交流协同的过程,颠覆了传统的课堂。
- 学生的信息素养
整个学习过程,学习者自主检索、加工信息的情况很多,这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针对基础教育的学生),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事先安排好专题培训,使得学生适应好这样的学习模式,让信息技术与个人和课程得到很好的整合。
- 学习资源建设
对于学习资源的建设,其实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信息资源,不仅会造成系统存储和运作负担,同时对于学习者也会产生认知负荷的负面效应。因此,资源的按需共享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IBM 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际上一些研究机构还提出了按需学习的概念,并认为这实际上是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研究的核心与关键。[10] 按需学习(Learning on Demand)是指为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而设计的学习方案或体系。[11]既在资源的建设时,要充分考虑个性化需求,与学习者风格匹配,与教学任务机密结合。
- 个体差异性
我们知道,学习个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是个较为普遍的通用模式,不同的学生在具体实施学习活动时,他们可能与图2流程顺序有出入(比如,有的学生喜欢先协同交流,再自主学习,有的喜欢先构建知识框架,再填充内容等等),并且因人而异,他们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都不尽相同,这在该模式主导的教学活动实施前,是需要充分考虑的。这里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完全摒弃原有的班级课堂形式,在模式应用初期,E-SSPLS根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数据,将学习者们进行相对统一类型分组,再由教师带领一定数额的学生进行学习。
- 学习的效果评价
电子书包和其他技术一样,其主导下的学习中,对于学习者的效果评价很难有效展开,单纯的测试试题,只是传统的测评形式,而且也不利于彰显学习者个性特征。因此,在E-SSPLS中,根据学习内容,编辑知识片段,在一个知识片段学习完成后除了及时的测评(图文并茂,情境创建)以外,学习者也要自主梳理知识点,学期结束后,学生也要整理自己构建的知识章节,形成篇幅的汇报论文,提交由专家、教师考核,也可学习伙伴互评。同时评价指标也要扩展,其要包含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学习者信息素养、学习活跃度等也要归纳到考核指标中去。
-
研究评价与展望
通过对于电子书包和个性化学习的阐述,提出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学习模式,该模式满足如今以及将来电子书包的通用学习形式,解决了学习者实际需求问题。但其中研究也存在着不足,随着技术的土匪猛进,核心技术不是难题,但心理学因素就不可小觑。虽然在如今信息化浪潮中,信息技术走入教学,变革教育是大势所趋,但学习个体在其实能否较好的适应是个很大问题。比如在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学习模式中,需要全方位记录学习者活动和学习信息(这就好比在一个人面前时时刻刻有个摄像头),那么,他们的在心理上接受这一点。此外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较为机械式的学习,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较好的流露,缺乏社会个体直接的交流,是否导致他们缺少人性化关怀?这些也是需要我们今后研究不断深入的,毕竟我们研究是从个性化出发的,而不能带来新的心理问题,这就有悖于个性化学习发展的初衷了!
未来,电子书包作为技术工具杂糅,必将全面走入课堂,颠覆传统教学形式,并且相对传统学习纸质资料,电子书包轻便、简洁,重复使用率高,经济成本也较为合理,其使用将会弥补地区教育水平,基础条件的差异,促进教育公平,从基础教育开始,就让学习者形成自主探究、交流协同,以及创新思维的良好局面,同时其无缝式学习也有利于建立全民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其研究和实践意义尤为明显!
-
参考文献
[1] 张迪海.“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1,(9):87.
[2] 吴永和.华东师范大学:研制电子书包(课本)国家标准[J].中国教育网络,2011,(7):62.
[3] 钱东明,管珏琪,郭玮.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设计研究[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
[4] 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 电化教育研究,2011,(4):25.
[5] 吴永和,祝智庭,何超.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N].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4.
[6][9] 朱安平.电子书包:一种数字化学习的新环境[M]. 数字化校园的现实探索.武汉市,2011,09:23,24~25.
[7] 钟以俊,焦凤君.教学美学导论[M].南宁市,1991,01:63~64.
[8] Mellita Jones, Karen McLean. Personalising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use of Technology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12,(1):75~76.
[10] 王冬青.远程教育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08,(8):40.
[11] 在线教育咨询. http://www.online-edu.org/html/2010/1431.html[DB/CD]. 北京,2010.
附录1
图2电子书包支持个性化学习流程结构图
-
二、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 具体模式形式
- 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 师生角色转变,课堂组织形式
- 学生信息素养
- 学习资源建设(高质量,按需学习,避免认知负荷)
- 实践应用
-
三、研究总述及前景展望
- 研究的不足
- 学生的心理、情感因素,学习习惯的养成
- 实践调研
-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1] 张迪海.“电子书包”的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J].中国电话教育,2011,(9):87.
[2] 吴永和.华东师范大学:研制电子书包(课本)国家标准[J].中国教育网络,2011,(7):62.
[3] 钱东明,管珏琪,郭玮.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设计研究[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2.
-
-
- 标签:
- 个性化学习
- 提出
- 特征
- 个性化
- 电子书
- 展望
- 研究
- 电子书包
- 阐述
- 电子
- 书包
- 学习模式
- 默认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