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丽三年级语文下《乞巧》评课稿

  小学阶段进行古诗教学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古诗能使学生较为正确地认识古代社会,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龙海丽老师在执教《乞巧》这首古诗时注意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并能根据诗意巧妙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根据诗的内容去想象,借助画面将古诗形象化,这样安排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古诗蕴涵的情感。
纵观龙老师的这堂课,亮点多多,在这里我就撷取其中的几点来说一说。
  亮点一:以读带讲,多读多悟
  古诗语句本身就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会冲淡诗句的灵性,失去诗的神韵。“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本堂课,龙老师的设计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学生也不会只满足于当一个听众,而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龙老师注重学法指导,提炼出古诗阅读的方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出感情”,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同时,龙老师还运用多种形式来诵读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并熟读成诵,去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味,使学生充分明确诗文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
  亮点二:拓展文本,丰富积累
  龙老师在教学古诗《乞巧》时,考虑到学生生活的年代和课文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乞巧”一词的理解难以深入。她生动地讲解举例,让学生对节日有了一个更全面感性的认识。她还巧妙地引用了民间流传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道,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使学生对古人“乞巧”的内涵有了更深、更全地领会,并且兴趣盎然地大声诵读着这首民间歌谣,然后情动而辞发,能够说出自己要为自己、家人、老师、同学乞取什么。通过大量的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乞巧的习俗和其他传统节日,丰富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亮点三:创设情境,读写结合
  龙老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创设情境,整合课内外资源。利用拓展阅读材料,辅助古诗的理解。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由教材“说开去”,课堂容量大,符合跨越式“大输入,大输出”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握古诗的意境,利用图片,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实现读写结合。
总之,龙老师这节课很好地把握了新课标要求,很好地践行了跨越式教学理念,符合“211模式”,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例。
  (点评人:青龙第二实验小学 张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