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教学反思
青龙二小 龙海丽

  今天这节课我严格按照跨越式创新实验课堂教学的理念完成了《乞巧》一课的教学任务,充分地体现了“双主”“大输入大输出”“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等思想。
  一、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这节课我改变了以前严格按照二一一的教学结构组织教学的形式,把关于古诗《乞巧》的必读资料分布在读古诗的过程中,为学生读古诗和理解古诗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我紧接着学生朗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听老师朗诵,并想象古诗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写话,没有打断学生的思路。把阅读其他的课外材料放在了本节课的最后,为课外延伸做好准备。
  二、“三步”朗读,有效指导学生的古诗学习

  一直以来,我教学古诗都采用“三步”朗读法,即:读准字音,注意节奏,体现感情,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指导了学生对古诗的阅读。三步之中,前两个都很好把握,而第三步是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与小组交流相结合,汇报过程中又加上了老师的恰当点拨,使得学生理解了“七夕今宵看碧霄”的意思,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意,并通过朗读体现诗中蕴含的情感,实现有感情朗读的教学目标。
  三、以读促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这节课,课前我已经组织学生自己搜集了一些关于乞巧节的资料,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了解这一古代的节日。而我也在课前也收集了许多乞巧的文化、历史、相关习俗、以及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并打印之后给孩子们作为阅读材料,为学好古诗做了充分的准备。

  课上,在出示课题“乞巧”之后,我让学生说了关于“乞巧”的理解,认识这一节日的名称、时间,以及这一词语的意思。在交流诗歌“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时,交流了关于牵牛织女的故事。在交流“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时,又让孩子们阅读了民间广为流传的“乞巧歌”,用童谣的形式更进一步拉近古诗与学生的距离。之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最后的一个环节——拓展读,为学生展示的资料更为广泛,很多都是关于其他节日的古诗或者习俗的介绍,为学生去阅读关于传统节日的文章打开了思路。

  这节课中我也不足的地方:引导学生背诵的环节课上丢掉了,教师语言几处都不够连贯,学生学习过程中你争我抢的学习氛围没有创设出来等等。今后,我将在这些方面进行摸索,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使我的教学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