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

制作人

白芒小学:陈丹娥

 

            

《画风》评课稿

深圳市南山区麒麟小学特级教师  张思浩

《画风》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赵小艺、陈丹、宋涛一起画画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赵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三人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本课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文本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这节课陈丹娥老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指导下,和学生一起自然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给我们呈现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然时间有限,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以生为本”,开放课堂,给学生创造心理安全的识字环境。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这是我们的共识。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节语文课上,以信息技术创造的网络环境,提供个性的人文化的帮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中识字的有效性。

开课伊始,在温故而知新的学法渗透下,老师让学生在各自的网络小家中,安心地进行学习。学生不用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因为平台会无声地告诉他是否正确,学生在及时的反馈中,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平台提供的汇总反馈,让老师找到教学的着力点,重点分析错误所在。还请学生在课后及时纠错。这对于以识字为主的二年级孩子来说,尤为重要,也非常贴心。

    二、“以读为本”,坚守本真,合理运用教材发展学生语言。

以读为本,感悟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这是赋予语文课程的使命。陈老师在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调整。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体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把教材教活。这个环节中,陈老师仅运用幻灯片凸显教学重点,聚焦学生思维。

整堂课朗读贯穿始终,在教学中陈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课文人物对话内容时,学生带着问题练读、分读、合作读,表演读,争当“宋涛、陈丹、赵小艺”。教师借机指导朗读,如:“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等句子,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这样以学生读为主,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很好地呼应了上一个环节“他们如何画风”的教学,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几位小朋友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

在这一环节中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拓展阅读,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对教材的取舍就是为了增加合适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陈老师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搭建的网上阅读小屋,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必读与选读 美文。阅读的共性和个性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尊重。阅读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也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走进文本之后当然还是要回归到生活。陈老师老师精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风来了,风把            了,风藏在        )。” 然后巧妙地把四个句式串联起来,变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在整洁淡雅的幻灯背景下,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风悟风,这样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加上拓展平台上补充的叶圣陶诗作,使课堂变得诗意盎然,情趣盎然。

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平台写作融为一体,在学生心有所想,意欲表达之时信息技术搭建的写作网络环境恰到好处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的、课内课外结合。尤为可贵的是,学生还可以回家去读,去给人家评价。

在愉悦的交流分享氛围中,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地思考起来,也促使学生从文本里走出来。

总之,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组织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在可视,平等的学习平台中,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文本与课外拓展之间的多项合作交流,给读拓展了空间,给写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这种不为技术而教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语文课堂,我喜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