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黄碧珊
《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接触词不多。于是,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找出“词”与“诗”的区别,细心的同学很快就能找到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别,如诗的每句话的字数相等,而词的每句话的字数不等;再如,诗的题目中没有空的地方,而词的题目中有空的地方;针对学生的上述发现,我就顺势引入了“长短句”、“词牌名”等概念,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用“词”上公开课是首次,因此课前做了认真的备课与阅读相关的资料,同时也布置学生回家认真预习并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的意象、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新课标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
本课教学中,在词意上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主要以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如提出问题:“下阕写出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在豆地里除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正趴在溪边剥莲蓬。三个儿子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然后陈述自己的理由。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继而自己再去解决问题。而这首词的关键词眼是“醉”字,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辛弃疾写作背景去讲解,学生很快理解到:不仅仅是因为环境的优美、孩子的活泼而感到“醉”,更要的是人民能安居乐业,过上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而感到“醉”。最后还给学生几篇课外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也让学生仿写讲词,当一回小词人。整节课在轻松的后气氛下结束。
但对于这节课不足之处就是缺少语言美,语言不够精简,对于上古诗词的文章来说没有更好的融入情境,显得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