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学习支架搭建的实践操作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资源介绍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各种窘境,支架式设计以学生的言语实践为核心,设计成环环相扣的“活动链”,让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习得技能,学语文,用语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教师能够了解支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 适用范围

    小学语文教师

    • 资源学习:

          郑国民教授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特殊的语文学习领域,目的就是要把实践历练和知识学习联系在一起,做到知行合一、相生相宜。但由于教材编写以及教师和教学现状,导致综合性学习几乎流于形式,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大都“自生自灭”。笔者尝试在综合性学习中运用支架式设计,教师易教,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能真正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一、综合性学习的现状

           1.教材编写的缺憾

           在人教版教材中,综合性学习从一年级下册开始编排,以口语交际的形式呈现。从三年级开始,口语交际继续安排,另外每学期还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五年级开始,每学期又增加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广,内容多,学习时间长,文本提供的材料有“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等。从整体上看,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是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但只提出学习任务,缺乏课程内容和操作策略,让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很难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综合性学习的困境

          对于课程标准来说,综合性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也是认可的。但是,综合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几乎是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够重视。教师受传统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面考试,轻多元评价。认为综合性学习不太重要。二是没有考试。由于学界对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对它的评价更是纸上谈兵。因此,无论是笔试还是口试,还未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考试范畴。“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是一线教师的普遍心态,既然没考自然就可教可不教。三是时间不足。以人教版第九册为例,省颁课时是每周6课时,一个学期按20周计算共120课时。而按照《教师参考用书》的安排,完成一学期共需89课时(以最少课时计算)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每次安排2课时考试,1课时讲评,期末复习安排一周共6课时,共计36课时;单元习作讲评要8课时;每课配套的作业讲评一课一课时,共需28课时。这样算起来需费时161课时,与省颁每学期120课时相比,整整超出三分之一。至于每课的课后作业辅导讲评、课文背诵与检查、课外阅读辅导等等,都排不上日程。所以没列入考试范围的综合性学习当然能省则省。四是没有策略。综合性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的概念,而且学界还未取得统一认识,各种界说各有道理,人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探索着、实践着,没有积累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和优秀案例,一线教师也觉得茫茫然,不知如何教起。五是没有安全保障。综合性学习以活动为主,学习空间向自然、社会拓展,学习时间多在课外,且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那么学生的安全由谁来买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教师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要砸掉饭碗。谁愿意铤而走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支架式设计的优势

          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师应首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帮助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技能,然后再通过撤除支架,让学生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节,这就是支架式设计的理念。在综合性学习中,支架式设计就是把学生的言语实践设计成一个个活动,活动中提供相应的知识和资源,搭建活动的“支架”,学生在这些“支架”的帮助下,亲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言语实践,习得知识,学会技能,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二、支架的类型

           1.活动支架

           活动支架指的是那些对主体活动起支撑作用的辅助类活动。

           例如人教版第六册第5课《翠鸟》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你了解家乡的环境吗?比如,空气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树木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让我们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先自由组合,组成小组,共同商定一个活动计划,想想展示的方式和内容,然后大家分头行动。有的同学可以去观察,有的可以去访问,有的可以查找资料。

      这是以调查“家乡的环境”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按教材的要求,学生先分组,制定活动计划,然后分组行动,可以去观察、访问和查找资料。依据目标的难易,筛选出“访问”这一技能进行支架式设计,因为“访问”在每个年级的综合性学习中都要用到,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访问”支架式设计如下:

           活动1:分成4-5人的小组,讨论访问的对象和问题的设计,以及如何做好记录(分组讨论前,已在全班讨论确定访问的单位,分好组后选择本组要访问的单位),填写在表格上(提供表格)。

           活动2:模拟访问:其中一个同学当被访对象,其他同学提问(每人提1―2个问题),并作好记录。

           活动3:学生在视频《杨澜访谈录之姚明专访》看完后讨论事先提供的几个问题(以表格的方式呈现),要求小组中选出一个记录员,把大家的讨论结果记录在表格中,以便和其他小组交流。

           活动4:比较自己在“活动2”中访问与杨澜的访谈,思考提问的技巧和访问时的肢体语言,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   

           活动5:运用自己学到的访问知识与小组同学讨论修改“活动2”中“模拟访问”所设计的问题,并做好真正访问的一切准备。   活动6:以小组为团队,到指定单位进行“调查家乡的环境”的访问。

           以上设计案例由六个活动构成了一个“活动链”,但各个活动的作用并不相同。“活动2”和“活动6”是任务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了两次访问的经历;而其它活动则是它们的辅助,即“活动支架”,为访问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和一系列准备。如“活动1”通过小组讨论和笔记,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单位和不同的对象对问题设计的影响,对“活动2”既起到了预热作用,又提供了知识和心理准备。“活动3”、“活动4”和“活动5”安排了观看视频、讨论比较、思考和修改等活动,层层推进,强化了艺术设计问题、运用肢体语言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从学习到模拟尝试,再学习到纠偏,最后顺利完成“活动6”的访问任务。整个过程先是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走近“访问”,熟悉“访问”,最后撤掉“支架”,学生独立完成“访问”。 

    • 拓展阅读:语文学习支架搭建的实践操作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