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学习的探究社区理论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概述

    探究社区模型最早由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Randy Garrison、Terry Anderson和Walter Archer位学者共同提出,该模型框架在国际上得到了非常广泛的采纳和改编,以适应在线学习和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成为在线学习领域一个经典的指导理论。探究社区理论模型认为在线学习要想获得成功,依赖于三个要素即认知临场感、教学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这三个要素相互依存,三要素的互动能够导致有意义学习,能够促进在线学习过程中的对话和反思,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探究学习社区聚焦于促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批判性对话,以及学生的批判性反思。

    • 教学临场感

    教学临场感是“实现富有个人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学习成果,对认知过程和社交过程进行设计、促进和指导”。教学临场感的实现,主要是由教师负责,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课前,教师对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学习活动、评价方案进行选择、组织和呈现,主要是教学体验设计的过程。而在课中,教师通过话语等促进学生会话过程,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行直接指导。期间,教师的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教学(课程)设计与组织,教师设置课程和方法、定义和启动讨论主题;其二,促进对话,引导学生分享个人意义、形成建设性交流;其三,直接指导,通过集中讨论的方式关注和解决问题。

    • 社会临场感

    社会临场感是学习者在探究社区中,通过通信媒体在社交方面和情感方面表现“真实”(即呈现完整的个性)自己的能力。早期研究中,社会临场感的作用在于创设条件没支持和鼓励问题的深入探索,自由表达不同的观点(Garrison, Anderson & Archer, 2000)。后来,其中一个理论提出者Garrison发现,社会临场感的重点应该从对学生的社交和情感方面的支持转向如何形成团队凝聚力(即从人际关系到目的明确的关系)(Garrison,2007),并修改社会临场感的定义为“在一个可信赖的环境中,为学习者通过展现个人的特质,能够认同学习的小组或课程,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沟通,以及逐渐发展个人和相互间的关系的能力”(Garrison, 2009)。

    • 认知临场感

    认知临场感是在一个批判性社区中,学习者通过持续的反思和对话,能够建构和确认学习意义的程度。认知临场感的评估取决于使用批判性思考和利用批判性思考去反思教育实践的能力。认知临场感的实现由四个相互关联的循环阶段组成:触发事件、探究、整合和决议。

    • 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显示“探究式社区”模型中的三个“临场感”两两之间或不同的“临场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Garrison、Anderson 和Archer 三位学者在探究社区模型的建立之初仅设想探究式社区中的三个临场感具有两两重叠的关系,至于这三个临场感之间的具体联系并没有明确的说明。现有的关于三个临场感之间的关系大多为一些描述性的结论。Garrison、Anderson 和
    Archer 三位学者对Swan、Shea、Bidjerano 等学者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指出“社会临场感必须被看作是教学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之间存在的一个中介变量; 教学临场感对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存在着因果式的影响”。对此,可进一步理解为“教学临场感”旨在支持和加强“社会临场感”和“认知临场感”,以实现教学成效的目的。Kozan 和Richardson 对Anderson 等人的研究
    进行总结,认为教学临场感的意义在于通过教学设计和促进学习,维持认知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同时教学临场感能够提升批判性思考达至更高水平的认知临场感或学习。由此可见,Kozan 和Richardson认可了教学存在感会影响认知存在感和社会存在感的观点,但他们同时指出“社会存在感是将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底层结构”。而Garrison 和Akyol 则提出教学存在感是整合社会存在感和认知存在感的关键因素。另外, Jahng、Nielsen 和Chan三位学者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社会交往和沟通的增加,反而会降低学生的认知存在感。这三个“临场感”之间的具体关系会因为实验设计的差别、样本容量的大小等客观的或主观的因素产生不同的结果,另外,在一个指定的网络学习环境中,三个“临场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或波动。

    • 标签:
    • 在线学习
    • 探究社区理论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