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学生共成长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我和学生共成长


    我和学生共成长


    我的梦想是做一个能登讲台,能讲课的老师。在这个梦想的支撑下,通过不断努力,走上了讲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真正登上讲台,却发现教育书典中那些班级管理和教学经验就像纸上谈兵,实践起来真是不易。美丽的校园,一流的教学设备,努力奋进的教师队伍,促使我必须提高自我、潜心研究、刻苦钻研、提升教学素养,在工作中不断前行、进步。

    在教学岗位上摸爬滚打,探索教学方法、研究课题与学生管理,5个春夏秋冬转眼过去了,班级的小豆豆已经破土而出,长成茁壮的小苗。5年间,太多感动、太多故事、太多的付出与欣慰在记忆中沉淀,那许多抱怨、困惑随着教育经验的积淀也终将释怀。像一页冬天里的雪诗意般地飘落与融化,翻过去,春天就又来了,暖暖地停歇在心里。


    遇见,走进内心

    班级的生源外来打工家庭比例占了3/4,家长大都没有固定工作。最大的问题是有好几个学生的家庭是破碎的,孩子像烫手山芋一样,被家长扔来扔去,没人监管。像我班里的王某某便是这样的一个男生,给班级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每天推开教室的门,你第一眼便能瞅见他,黝黑的皮肤,毛乎乎的眼睛透着灵气,可那手脚,甚至脑袋没有一刻能停下来的时候,他特别好动。课堂上不守纪律,想说就说,想下座位就下座位,十分随意,特别影响班级的学习环境。他面对老师的严厉批评满不在乎,课上读课文总是拉着长调,生怕别人听不出他在搞怪。好不容易消停一会儿,却趴在桌上若有所思,不听课,你问东他答西。好多任课老师反映说,看见他,上课都没好心情。课下总爱和同学打闹,总想欺负别人,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只有占了上风才肯罢休。作业更是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书写潦草,错字连篇。他从不佩戴红领巾,校服脏兮兮的,甚至连个像样的文具都没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因为他,班级好长时间没得过流动红旗了,面对他,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要疯掉了。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心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团结同学,争取进步,争做一个好孩子。他当时满口答应,可事后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这样的反复沟通,不仅没有见效,反而使他变本加厉,每天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无所谓,更没有了学习兴趣。

    这个孩子让我手足无措,而每次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特别后悔为什么当时那么冲动地选择了站讲台,我原以为老师的教育任务就是备好课、教好书、判好作业,谁想还有这许多恼人的学习困难学生!我翻阅很多教育理论书籍,满心欢喜地想找到医治这类学生的灵丹妙药,似乎疗效很一般。随着日常工作的磨砺,班级琐事的增加,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渐渐失去了耐心,变得有些暴躁了。我批评他不完成作业,批评他总是惹事,事后我也反省,但上来脾气的时候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不止一次觉得做教师一点都不幸福,茫然无措。

    一次偶然,我看到了《做传递正能量的教师》这本书,书上说“教师的正能量能影响到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如果一个教师对事业、对生活总是持乐观向上的态度,那么他的学生也会乐观向上;如果一个教师整天愁眉苦脸,阴云密布,学生也会在压抑中度过自己漫长的学习生涯”。我自省:是不是对这个孩子过于偏激,自己的主观定位使得做出的评价过于片面。应该对这个孩子的生活成长环境、性格形成有更全面、更客观地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


    施爱,感受温暖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他,我必须要走近他。几经辗转,我才得知:王某某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家庭条件不好,父亲有酗酒、打牌的不良嗜好,离异前经常与孩子母亲大打出手,离异后,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居住,也不允许孩子母亲探望。原来他是一个被爱抛弃的孩子,这一切让他承受着沉重的精神压力,难怪他自我保护意识那么强,也许他是怕受到伤害,难怪他总爱出那些怪相,也许他是想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我为自己以前的错误做法懊恼不已,我怎能那样伤害这幼小的、脆弱的心,他还只是个孩子。

    为了改变王某某的现状,我多了一份关爱倾注在他身上。他的母亲是南方人,离异后因为不能见孩子就回到了南方老家,通过与他母亲的交流,了解到她非常想儿子,无奈不能相见。我多次联系他的父亲,和他做深层的交流,让他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希望家里能多给他关爱,尤其是思想方面的引导,建议让孩子定期和母亲相聚,也能方便照顾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感受母爱,感受家的温暖。也许是我的坚持的态度影响了他的父亲,更或者是在我们的沟通过程中,这位父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最终接受了我的建议。孩子的母亲从南方回来了,和母亲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我明显感受到了孩子的巨大变化,衣着整齐干净了,佩戴红领巾的次数多了,和同学们的关系和睦了,最主要的是他会笑了,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让我觉得作为老师的最大快乐,就是你的学生能快乐地成长,看着他快乐,我的心里暖暖的。我相信我能转变他。


    身教,找到自信

    王某某所处的家庭语言环境不好,父亲是蒙古族,经常说蒙古语;母亲是南方人,口音很重,这个孩子说话总是颠三倒四,表述不清。为了帮助他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轮到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总是耐心倾听,从不打断他的表述,还让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帮他补充。我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和他坐在一起,耳濡目染,一学期后,他的语言叙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一次课上,我发现他没有专心听讲,我心中的无名火“嗖嗖”地往出冒,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我决定选择另一种方式去“收拾”他。刚好讲到概括课文内容的知识点,我便点名让他回答,我原本以为这道题对他是有些难度的,没想到他仰起头,顿顿神,嘴巴一张,答案便跟着出来了,课文内容概括得非常精练准确,还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回答很精彩,我被他的灵敏、聪慧惊呆了。顿时,全班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我抓住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从那之后,我发现他在课堂上的专注力集中了,能够跟着同学和老师积极地交流问题,常常见解独特,一语中的。

    因为家庭条件不允许,所以他的读书量还是上不去,读的书大都含金量不高,怎么办?我想到了班级中爱读书的孩子很多,经常会做一些读书交流活动,于是我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倡议同学们把已经读过的经典书目放在那里,建立图书借阅档案,让孩子们都能读上好书陶冶性情,读名著荡涤心灵。这个方法既能让像王某某这样想读书没书读的孩子读好书,也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还能映射到全班同学,掀起读书的浪潮。这让我想到了《黄生借书说》中“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挺有道理。

    我特意安排几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同学坐在他周围,照顾和提醒他的日常事宜,发挥同学的力量,让他感受同学的关心。有时,这几位同学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说他脾气暴躁,不主动学习,没写完作业就不见人影,经常要满世界找他……于是我开导这些孩子:慢慢来,别强迫,用你的优点去慢慢影响他,感悟他。后来,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我也表扬这些帮助他的同学:他的进步离不开大家的帮助。

    他的作业很乱,书写极不规范,我逐字给他做示范,做一个字的示范,改过后,再做下个字,包括怎么用钢笔,写错了怎么修改,这些细节绝不放过。习作时通篇没有标点,我和他打趣:“写文章和说话一样,需要停顿,需要呼吸,这满满的一篇文章要是读下来后,老师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啦!你这是何居心呀?”他吐吐舌头:“老师对不起,我立刻去急救!”再来交作业时,呈现在我面前的作业质量就会逐步提高了。坚持这样做下去,不急,不燥,就用老师的示范作用去感化他,磨砺他,让他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收获进步。也让我明白,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态度,便收获一份完美。


    转变,收获青山绿水

    一年一度的“校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开始了,他在球场上的出色表现,让我发现了他的这项特长。我向校队教练推荐他,让他参与学校的足球训练活动,让他把多余的精力转移到这方面来,丰富他的学校生活。渐渐地,他的形象在同学们心目中高大了许多。

    现在的王某某,已经融入班级的大集体了。虽然还是经常的犯错误,但哪怕他有点滴的进步,都在说明我们教育的力量是强大的,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不失时机地鼓励,相信他会沿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去获取新知,增长才干,不断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我浅薄的学识因为有了学生而碰撞激荡,渺小的身影因为有了学生而忙碌活跃,平凡的人生因为有了学生而丰满感性。所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和学生共成长!






    • 标签:
    • 小学
    • 身体攻击行为
    • 关系攻击行为
    • 扰乱课堂秩序行为
    • 学习态度问题
    • 单亲家庭
    • 冲突型家庭气氛
    • 低收入
    • 家庭成员酗酒
    • 家庭成员打牌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