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教学模式包括哪些?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您了解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有哪些?
活动类型:提问答疑活动名称:您了解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有哪些?活动描述: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列举所熟知的阅读教学模式。目的在于:1.若本学习元有教师所熟知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学习本学习元,更加深入了解阅读模式的具体内容。2.教师可以根据其他教师的参加活动的回复,补充自己不熟知的阅读教学模式,也为之后完善本学习元提供借鉴。-
一、“自读理解,联想建构”阅读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生语文阅读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基于Internet的课件资源,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提高他们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运用的能力,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信息能力,从而促进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语文“自读理解,联想建构”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
“自读理解,联想建构”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基于Internet学习环境的“自读理解,联想建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所述:
自读质疑——老师使用Internet学习环境创设出情境,此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在想要探索、发现的情绪里进入学习环节——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可采用朗读、默读、速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上的认识,并将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后继的学习。- 资源利用,自读理解
——Internet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的网络课件、资源材料等丰富的学习辅助工具和认知环境,在资源、工具的辅助下,学生进行深入地阅读理解,从克服字词关,到攻克段落理解关,直至掌握整篇课文,逐步进行。老师通过网络工具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个别的辅导。
- 协作学习,解难释疑
——利用网络协作工具,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帮助其他同学解决他们没有解决而自己已经掌握的问题,对于自己没有解决的疑点、难点,向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寻求他人的帮助以使问题解决。这个过程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内化知识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即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思想碰撞以形成对某问题普遍认同的认识。
- 朗读阅读,迁移联想
——朗读课文或者阅读Internet学习环境中的其它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边想边读(读到了什么、由读的内容想到了什么),读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监控情况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以个别的辅导。或者老师使用Internet中的资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似、相近的情境,提供学生练说、练写的素材,以促使学生进行联想,使学到的知识得以迁移。
- 上机练习
——此环节可视教学要求、教学进度的实际来操作,并不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必备环节,因此图中用虚线框加以区别。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成仿写、续写、读书心得的练笔写作,也可以制作网页、幻灯片将自己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向家长、其他老师、其他同学汇报。
- 意义建构
——也就是课堂上的总结阶段。问题的自我探索、他人辅助解决、知识的迁移、上机作业的完成都可视为意义建构的外化形式,在课的最后由老师或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再次加以概括总结,使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形成整体的把握,从而强化意义建构。
-
二、“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
该模式由湖北黄冈实验小学雷霞老师提出。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双边交流,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后,便形成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互学、人机对话三维一体的立体交流。
1.“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学生自学过程变被动接受为已有认知结构的调动、已有技能的调动、情感的调动,手脑并用、全身心的投入,形成知、技、情三位一体的内在活动。在教学质量的价值取向上,变单一的知识取向为知识、技能和学习过程的三维取向,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技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习能力。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活动空间,形成多维的信息取向,优化了课堂结构,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主导和计算机的交互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建构自己内部认知结构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2.“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 随机预习——知识储备
教师通过研究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对新课的教学进行提前测评,检测学生学新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基础,编制预习提纲,提供学习新知识所需的外围信息,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认读和初步理解,如字义、词义的解释等在课前输入计算机,做好准备。预习时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偿学习,并让学生把预习中不能解决的疑问输入计算机,反馈给老师,老师可以及时调整难度,补偿矫正,或进行个别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
- 音像阅读,创设情境——情感储备
教师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需要,选择或制作多媒体课件——文字教材辅以音像教材,使其成为有声、有色、有形的动态的多维一体的具有时空感的立体式超文本教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心理能力,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味、感知课文。而教师在制作选择音像教材时,已把自己的审美趣味,褒贬态度,对文章的理解暗示于其中,在教学上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 文本阅读——阅读理解
文本阅读就是读课文,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读课文,读的过程即是思考的过程。在课前,老师收集预习信息,诊断学情,理解学生问题所在。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出思考题输入计算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发现一些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并把思考的结果和自己的观点、看法输入计算机,手脑并用,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为会话做好准备。
- 议论、协商——深入理解
议论即是在老师的组织激发下,同学之间汇报自学情况,畅谈学习体会,交流结果,教师切实加以点拨。“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生群体共享”,从而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为学生导学,学生自学、互学,人机对话的多向立体式交流,化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扩大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使学生的信息有更广阔的取向。在会话协商中,学生互启互学,共同提高。
- 精讲——意义建构
精讲就是少讲,要求教师讲“不得不讲的知识”,解决“不得不由教师解决的问题”。“不得不讲的知识”在这里指学生在自学和互学中不能获取,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不得不由教师解决的问题”是指学生在自学和互相中还不能解决的疑虑。通过有启发性的精讲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 练习、巩固——意义的外化
在课前,教师精选与课文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文章和练习题输入计算机。要求学生学完课文后,在简单概括课文的写法和学法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独立阅读文章,把已学知识和方法在阅读中运用——即意义外化,使其变成技巧合学习能力。
-
三、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重点字词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来达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默读、朗读和讲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示范朗读,实际能让学生自己默读和朗读的机会很少。要完成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默读和朗读,即全身心参与阅读过程。显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达到)。
有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就可以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外阅读课件(通常称之为“同步阅读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当老师讲解完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除了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以外,还可让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同步阅读课件来进行学习。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超文本结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热键”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比传统教学中的“查字典”要方便、快捷得多。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因此既可以大大增加全班每一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竞赛(在给定时间内让全班学生阅读同一篇课外读物并由计算机评分),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阅读教学模式,可用“预习—重点字词讲解—课文默读与朗读—利用课件阅读—阅读竞赛(包括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两方面的竞赛)—师生共同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来概括。其中除第2、6两个环节主要由教师起主导作用,其余环节(包括第6环节)均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调整或修改其中的一些环节)。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通过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自我测验的方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由于增加了阅读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四、古诗阅读教学模式
1.古诗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子弟十二校的候静波老师在“四结合”已有阅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古诗教学模式:
①“知诗人,解题意”阶段;
②“释词语,明诗意”阶段;
③“想意境,悟诗情”阶段;
④“扩展阅读,知识迁移”阶段。
2.古诗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现以小学语文第十册古诗二首中的《示儿》为例,说明此教学模式的设计、实施及体会。
(1)“知诗人,解题意”阶段。
在教学开始,候老师先请同学读题,根据预习情况解释题目的意思,并用认知码将“示”的意思及作者输入计算机。接着,又以饱满的感情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南宋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他所生活的年代正值金兵侵占祖国领土,他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统一而奋斗,就在临终前,还告诉自己的儿子,他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待到祖国统一后,千万别忘了在祭祖时把这个胜利的消息告诉他。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和教师的介绍,在学生了解诗人及题意的情况下,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被诗人的故事所吸引,产生学习愿望。
(2)“释词语,明诗意”阶段。
教育是有目的的活动。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通过教师点拨自己寻找问题、把握目标,在认识学习目标上同教师预定目标一致,变无目的的跟教师学转向知道自己的主攻方向,主动“出击”的学,并把“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发散性思维”的每一个认知过程都用计算机打出来。这里的计算机打字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训练,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实际操作,而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使阅读印象深刻、理解能力提高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这一步的详细设计如下:
- 先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请同学按读诗的节奏在计算机上把诗句划分成一个个词,学生很快能在屏幕上划分出来。
- 引导学生用计算机提出问题,并协作解决问题。先请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不理解字词用认知码打出来。学生打出“元知”、“但”、“悲”等字。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监控和提问可以知道每个学生遇到的不同的难点,从而为后续教学提供了指导。然后,学生经过互相交流和讨论,研究出他们认为合理的字词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和大家的讨论下,使每个学生都理解他们所挑出来的难点字词。最后,再将正确字词的含义输入计算机,起到整体思维和强化的作用。
- 让学生连起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教师对学生语句不正确、不通顺的地方加以指导。如:“死去元知万事空”应释为“元知死去万事空”。再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打出诗句的意思,使其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得到发展。
(3)“想意境,悟诗情”阶段。
意境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往往蕴含在客观景象的“境”中,那么要会其意,就必须要进入“境”,引发学生的想象活动。由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景比课本要生动、真实得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示儿》的教学中,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和这首诗相配套的画面和音乐,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索诗的意境,如:作者临终前要告诉儿子一件什么事?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看图说说作者当时的心情等。然后,让大家将自己的想法输入计算机,为每个人都提供想象、思维和发言的空间。最后,在音乐等环境下,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这首诗,深化思想。
(4)“扩展阅读,知识迁移”阶段。
能力不能靠教师的“讲”来授予,必须通过训练,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形成。学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只有在阅读训练中才能形成阅读能力。在《示儿》这堂课中,教师又安排了学生自学另一首诗《北望》。《北望》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与《示儿》的思想境界是相同的,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利用计算机按上述方法独立学习,然后同桌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便很快体会这首诗的意境。此外,教师还应总结理解诗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
五、语文深度阅读教学
-
六、绘本阅读模式
绘本阅读教学(点击即可进入下载页面):教学分享PPT+教学设计+推荐文章
-
-
- 标签:
- 教学模式
- 阅读教学模式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