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学生心灵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

    为什么我和孩子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我不知道她/他脑袋里想的是什么。”一些家长经常在我面诉说他们的苦恼。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快乐健康的成长,在此基础上还希望他们能够搞好学习。老师的想法和家长的想法有时是相通的。但要做到这如人意的结果过程是曲折的。没有哪一个人生来就是听话、懂事、积极上进,不犯错误的。

    家长不能和孩子沟通的现象很普遍,尤其是处在初中阶段的孩子,他们身心发展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这个时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老师间产生一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

    【案例描述】

    班里一女生最近成绩一落千丈,父母急得慌,学生自己也一脸茫然。初一刚进校时,她成绩相当不错,在老师眼里是一个好学生。基于各方面不错的表现让她当了班长,一个学期后她向班主任辞职,理由是自己学习和班级管理不能兼顾,班主任也尊重了她的意愿。后来发现她有些细微的变化,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衣服也时尚了许多,和同学也多接触了。女孩子进入青春期注意自己的形象和他人的交流很正常,成绩有起伏也正常。

    最近好多任课老师和我都发现该女生上课经常走神,作业没有以前认真了,单元测试的成绩一直在退。家长和我说起自己和孩子之间相处的一个片断(家长自述):“一个周六下午,我发现她对着镜子发呆,我走过她就连忙走开了。我问她作业写完了吗?她冷冷地说,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多,早上就写完了。我想期末考试临近,应该提醒她多看书,认真复习,我话还没有说完她就不厌烦地进房间去了,而且关上了房门。我见她这个态度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根据这位家长的叙述我能想象到当时的情景。

    【反思和分析】

    孩子不愿和家人沟通是因为家长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孩子的心灵很难畅开,彼此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学习。家长自己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某些行为和言语是不是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和孩子交流时的语气、神情是严肃的还是和蔼的,交流的内容关怀的话语多还是对她的要求多?对她的要求,她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难度有多高?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同伴的占70%,寻找父母的占10%,寻找老师的占8%,其它占12%。这表明学生碰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伙伴。作为家长要细心观察,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一方面要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了解他们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要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灵的交流。相信我们付出真诚,掏出爱心,和孩子的距离将不再遥远。

    同样的,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我们教师平素不能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心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毫无保留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同时还需要细心的观察,根据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从而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在找到了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后,我们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 标签:
    • 学习态度问题
    • 完整家庭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