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支架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资源介绍
介绍了资源支架的概念,并呈现支架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
资源学习:资源支架
资源支架指的是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范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的教学资源。如该设计中,提供了杨澜专访姚明的视频。资源支架的选择,就如同语文教材的选文一样,充分体现了活动设计的专业品质。选择什么资源,需要对学习对象高度负责,从学习内容着手,作出精心地思考和深度地研究。
-
拓展延伸:支架教学建议和策略
综观人教版小学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内容太杂,目标性不强,看似给师生自主的空间很大,其实难以操作,难达目标。如果能删繁就简进行支架式设计,教师教起来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生也能在反复训练和实践中习得技能,提升言语素养。
1.设计系列活动
“支架式设计”是由几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活动构成一个“活动链”,学生自始至终都在“活动链”的引领下开展综合性学习。因此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质量。
活动的数量、质量和顺序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规律,由未知到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识和资源的选择应做到生活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活动的引导下,连续不断地去实践,又能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
2.转换知识形态
当下的综合性学习无论是课程标准的目标呈现,还是教材的编写,都缺乏明确的教学内容,没有门槛、没有专业性、没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和话语体系。再加上语文老师的综合性学习知识素养不高。因此,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其实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搭建一个展示平台,让学生自行其是,自生自灭。
“支架式设计”要改变当下这种经常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必须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知识形态的转换。李海林教授认为,知识必须不停地转换,实现从“学科形态→课程形态→教师形态→活动形态→学生形态”的转换,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的体会领悟终生难忘。例如“访问”活动设计所需的提问技巧的知识和与访问对象保持良好交流的知识,不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教学输灌给学生,使学生生硬地记忆,而是转换成活动形态的知识,在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介入,让学生在比较中纠错,在比较中寻求知识的援助,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学生饥渴的心田,转换成学生形态的知识,在真实的访问情境中呈现出来。
3.调节过程动态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大都在课外,以学生组织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出现学科知识介入不充分、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不够及学生经验改变不够等现象。因此,教师要定时对综合性学习的进展进行适当地调节。
(1)知识传递
在综合性学习中,活动与语文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有时活动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内容;有时活动不是语文方面的知识,但蕴涵了语文方面的内容;有时活动是为语文学习搭台阶的。但是,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一个极端:知识的介入不充分,仅仅为活动而活动,而不是为学习而活动。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带来学科知识,而且须转换成活动形态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br/> (2)情感引导 <br/> 综合性学习大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活动的进展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群体的活动”情况,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活动”,对学生个体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关注度不够,导致部分学生“混水摸鱼”,出现综合性学习的“真空状态”。因此,教师要多观察、多询问、多了解,给予个体学生鼓励,帮助和引导,让他们及时调整心态,跟上群体活动的节奏,融入群体活动中。
(3)倾力援助
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空间是开放的、广阔的,可能要跟很多人打交道,于是就会碰上意想不到的困难,让他们措手不及。此时,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出手援助。或疏通关卡,为学生打开“绿色学习通道”;或搭建平台,让学生继续开展活动;或传授“秘诀”,给予学生亲历实践的机会;或亲自出马,带领学生“过关暂将”。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支架式设计”能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搭建更多适合学生语言素养综合提升的平台,而在此平台上,学生通过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去实践、探索与合作,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力,这样的学习是终生难忘的。
-
设计写作学习支架:有效击破写作难
-
-
- 标签:
- 支架
- 资源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