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光 余磊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一、教材分析
 儿子,这个字眼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们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 本课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着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着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中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跑到妈妈跟前,接过了沉甸甸的水桶。难怪哦,老爷爷说他只看到一个儿子,因为他深知,这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却能帮助妈妈拎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含,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读书讨论就可以了。 - 
													三、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欣赏课文,体会妈妈的辛苦,懂得关心、孝顺父母。 - 
													四、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念。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跨越式发展的理念。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3、语文学科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 
													六、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儿歌《好孩子》。 2、ppt课件。 3、课前让学生观察妈妈在生活中的辛劳,并用心感受。 - 
													七、课时划分
 2课时 -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一)听唱儿歌《好孩子》,导入新课。 1、听唱儿歌《好孩子》:擦桌子,抹椅子,拖得地板像镜子,照出一个小孩子。小孩子,卷袖子,帮助妈妈扫屋子,忙得满头汗珠子。 2、导入新课:好孩子,人人爱。这节课有《三个儿子》来到我们的课堂,他们是好孩子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个儿子》。 (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孩子很喜欢儿歌,以这首《好孩子》儿歌导入新课,很快就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并对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有孝心”,做了铺垫。 二、初读感知,认识生字。(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二)交流识字情况,培养识字兴趣。 1、形式多样有趣的读生词(齐读、个人读、开火车读、领读、男女生轮读、比赛读等穿插进行,增加读生字的兴趣。) 2、指导难读的词,注意“沉甸甸”的“甸”变读为一声,“胳膊” 读轻声。 3、自主识记字形。 4、组内交流:说一说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字的;哪个字难记,向组内同学请教。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要扎实有效地进行。轻声的读法对于低年级学生不好掌握,也难读准,需加强示范、指导。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所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识字的空间。 (三)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1、学“既”字。 (1)“既”字有个好朋友是“又”,他俩总在一起,谁来读一读课文中这句话。 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师用“既……又……”的句式夸奖学生。(你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2、学“嗓”字。 (1)你会用“嗓”字组词吗? (2)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如“金嗓子喉宝”“嗓咽喉爽”) (3)师夸赞学生。 如“你的声音真好听,你有一副好嗓子。”“你们的声音真洪亮,真是金嗓子!”用有“嗓”字的句子夸赞学生。 3、学“拎”“桶”“晃”“甸”字 (1)请学生先做拎水桶的动作,然后说为什么“拎”字是提手旁, “桶”字是木字旁。 (2)请一名学生拎一桶水,其他学生观察水面变化。 (3)师采访拎水桶的学生:你拎这桶水感觉怎么样啊?指导读句子: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 (4)请学生说水面的变化,巧记“晃”字。 如:太阳发出万丈光芒;日光为“晃”等。 (5)课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说水很重的,谁发现了? “沉甸甸”,识记“甸”字。 (6)请大家读词语、句子。 设计意图:潜移默化地渗透多种识字方法。意在让学生感受“既……又……”关联词语的用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识“嗓”字。做动作、理解意思记字法。凭借“一桶水”记住“拎、桶、晃、甸”四个字。编儿歌记字法。不忘把生字再放在句子中识记。 师真诚地表扬:同学们真能干呀,这么多的生字都会读了,真了不起。 三、书写生字。1、出示“拎、桶、停”三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这三个字的“点”的写法。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聪”字写法。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书写质量的高低,与动笔前的观察密不可分,因此,课堂上要留足时间让学生细心观察生字。本课有6个左右结构的字,所以选取“聪”字,重点指导书写。 四、拓展阅读。过渡:小朋友们既善于观察又善于书写,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还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请大家打开《阅读材料》,阅读58页《读一读》、《谜语》。读完的同学可以阅读59页《母亲给出的答案》等内容。一边读一边想,哪篇小短文你最感兴趣,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的个性,能力有差异,教师应从阅读的主体——学生出发,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留意生活写话。想一想妈妈在生活中的辛劳并用心回忆,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生字和词语写几句话或编个小故事吗? 例如:拎着 水桶 走走停停 聪明 胳膊 沉甸甸 晃荡...... 设计意图:语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课前观察、课堂回忆,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努力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认读词语。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练习朗读。(一)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1、小朋友,你看老师是这样表扬你的(表扬学生认读词语准确、注意力集中等),你还记得你的妈妈是怎么表扬你的吗?(学生自由表达。) 2、你能把妈妈的表情和动作也做一做吗?(学生自由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真诚的表扬,学生联系生活,回忆、模仿妈妈的夸奖,为后面课文的感情朗读垫定了基础。 (二)练习朗读。 1、三个妈妈也在夸奖自己的孩子,请你自己去读读课文1-6小节,找出妈妈表扬孩子的话用横线划出。 2、你把自己就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夸一夸孩子。 三、朗读交流,感受阅读乐趣。交流(一): (出示第一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1、采访刚才朗读的同学,顺势指导: 2、师:这位“妈妈”,您刚才在夸奖儿子时,一边说,一边在想些什么呀? 3、预设:(1)我在想,我的孩子真了不起。 (2)我想,我的孩子真能干! (3)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4、各位妈妈们都自豪地、骄傲地夸奖夸奖自己的儿子吧。(学生练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把自己转化成妈妈的角色,体会妈妈在介绍自己的孩子时是怎样的骄傲和自豪。体验人物情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二): (出示第二个妈妈的话:“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师生共建交流平台:另外一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的孩子的?也请几位小朋友来读一读。大家仔细地听一听,评一评他的朗读。(指名学生朗读) 2、朗读、评价。 师: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的怎么样? 3、自由练读,感悟提高。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由收到放的过程。第一个妈妈的话,学生读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第二个妈妈的话,通过学生自己朗读练习、互相评价,就能达到有感情朗读,培养自读自悟、感悟欣赏的能力。 交流(三):(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提出疑问:两个妈妈都夸奖自己的孩子,第三个妈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个妈妈在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会怎样想? 2、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反应是多元的。对同样的句子,不同的人肯定有他独特的体验,在不违背文章主旨的情况下,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是非常必要的。 交流(四):整体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感受,而不是支离破碎。 四、自读自悟、感情朗读。(一)自读自悟7、8自然段。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妈妈们感觉怎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文的第7、8自然段。 (二)交流、朗读。 1、交流:妈妈们感觉怎么样?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名朗读) 3、假如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最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三)自主读书9-11自然段。 
 1、这样重的水,三个儿子看见了,他们分别是怎么做的?请你去读读9-11自然段,用笔划出三个儿子的做法。
 2、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读自悟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理解老爷爷的话,突破难点作铺垫,五、细读重点段、分角色朗读。(一)默读思考、 自主提问。 面对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老爷爷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两个小节,边读边想:读了老爷爷的话,你有什么问题?(明明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一个儿子?) (二)自主读书、自主解答、有感情朗读。 (三)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通过前面的一系列铺垫,此时老爷爷说的话的含义学生已能水到渠成的理解了。 六、拓展阅读。课文中第三个儿子对妈妈的孝心让老师感动,生活中妈妈对我们的爱还有很多很多,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阅读天地”去感受更多的爱吧! 请大家打开《阅读材料》,阅读60页《家长会后我学到了什么》、64页《妈妈,我爱您》、65页《妈妈》、66页《妈妈笑了》。一边读一边想,哪篇小短文你最感兴趣,为什么? 七、所思所感,及时写话。1、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捶捶背,倒杯水,让爸妈笑开颜,做一个真正的“好孩子”。我们该怎样做呢?想一想写下来。 2、读写话,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写话练习:让学生明白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并努力做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提醒自己付出行动,以实现文道统一。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一 二 三
 力气大 嗓子好 没什么特长(孝敬父母)
 翻跟头 唱歌 拎水桶
 真正的儿子教后反思: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本课教材特点,本班学生特点,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充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营造情感氛围,激发阅读兴趣;体验人物情感,落实语言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把生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识记,用本课的生字词夸赞学生。教学中还遇到了两个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1、学生初读文时,有学生认为是“既聪明又有力气的孩子”帮妈妈拎水桶,显然对文本理解有错误,我没有马上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三个妈妈夸赞孩子的话”,和“三个孩子看见妈妈拎水桶时的表现”的句子对比读,然后讨论,最后学生自己明白了“那个既聪明又有力气的孩子”把力气用在了翻跟头上了。2、有学生认为“翻跟头”“唱着歌”的两个儿子也是好儿子,因为他们能给妈妈们带来快乐。我引导学生首先读描写“妈妈拎水桶很累的”段落,然后问学生“妈妈现在最需要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说“翻跟头”“唱着歌”的两个儿子如果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儿子?让学生真正明白:关心、体贴、孝顺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感觉这样的教学处理既尊重了学生,又不被学生牵着走。
- 
													
- 
							- 标签:
- 意图
- 阅读
- 朗读
- 教学设计
- 语文
- 妈妈
- 孩子
- 二年级
- 水桶
- 学生
- 设计
- 生字
- 儿子
 
- 
				
				加入的知识群:
 
			 
		 
	.jpg)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