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一起去感受德国那让人留恋的人文情怀。

    回顾课文内容(ppt出示:选词填空)

           姹紫嫣红  耐人寻味脊梁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

      季羡林先生四五十年前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    )。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都是(      )、 (      ),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作者觉得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是颇(     )的。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季老先生几次踏上德国?季老先生是怎么赞美德国的景色和民俗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两句话概括。

      3、释义:“奇”有三种解释,这里的两个“奇”字(奇丽、奇特),选哪个选项比较恰当?

      4:理解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意思。

      二、 品读语言,感悟精神

      1、德国的景色有多么奇丽?民族又是怎样的奇特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从书上找到相关语句,圈点、标画、批注。

    2、同学交流。  

    师随机出示课件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 ,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这段话什么地方让你感受到奇丽?

    (预设: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②只能看到花的脊梁。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请学生联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家养花的情况。

       理解花的脊梁指的是什么。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 “正是这样! ”’

    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

    ①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

      ②结合平时积累的词语,看看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在德国所看到的花?

    ③这个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你体会一下,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

      ④角色体验:假如我是……,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 …….

    ⑤朗读训练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②“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你们认为在德国会长久保持吗?

    4、那我们再看看,当季先生半个世纪后再次踏上德国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三、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1、出示补充资料

    2、完成小练笔: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3、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超市:

    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想象,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由所收获。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1)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2)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理解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在理解“脊梁”这个词语时,可以直接出示盛开的花朵和花的背面图来体会,从而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伟大的境界。另外,在学生写作结束后,师可以总结一下“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教师要分层次指导学生写话。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 标签:
    • 学生
    • 理解
    • 课文
    • 朗读
    • 文本
    • 我为人人
    • 德国
    • 奇丽
    • 人人为我
    • 景色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