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景山分院附校 初一语文 隋倩倩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木兰诗》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展现了中华民族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之作。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歌语言生动质朴,极少雕饰斧凿,非常适合诵读。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较积极主动,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字词积累和阅读功底,但是缺少对具体词句的深入分析。
(二)教学目标
- 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文中起伏变化的情感。
- 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诗歌,体会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 感悟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
- 导入
回顾:1.文学常识;2.复述故事
- 反复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自读课文,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小组内互读。
3、个别同学分部分朗读课文,并请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教师点拨。
教师适当引导:
①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② 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③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④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⑤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
⑥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后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4、再读课文,圈点批注
问题:花木兰是一个___________的女子
要求:用一个词语填空,并结合原文语句说理由。
(圈点勾画相关语句进行批注)
5、全班交流(教学重点)
*******
4、5环节如果整合一下更好,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概念图描述心目中感受的花木兰
*******
6、难点探讨:为什么作者略写了战争部分?
明确: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裁剪、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能更好地表现主题的,则不厌其烦的铺写,反之则惜墨如金。
*******
教学目标中有“感悟诗歌中的爱国情感”要求,在那里体现?
*******
7、拓展
《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给我们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天真烂漫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英勇善战的勇士,太平盛世,她足不出户奉养爹娘,国难当头,她挺身而出驰骋疆场,得胜归来,她辞官归来,高风亮节。她爱亲人更爱国家,把对国家的大爱和对小家的亲爱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一番为世人瞩目的成就,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纯朴忠诚的学习榜样。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都写了木兰从军的故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 找:两文中意思相同的句子,比较一下
- 说: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 点拨:一是直白叙述故事;而《木兰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
- 标签:
- 木兰
- 诗歌
- 阅读
- 表现
- 课文
- 故事
- 木兰从军
- 节奏
- 花木兰
- 体会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