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有效性研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是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它表现为兴趣、信念、愿望和焦虑)。而求知欲就是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时感到对某种知识欠缺不足,而力求获得提高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

    一、启发式教学新的内涵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使学生亲自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尝试,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把枯燥乏味的“厌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

    二、启发式教学起始于“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导致积极思维的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起点。启发式教学的起始就在于教师能合理的提出有值的问题,学生的认知于提出的问题产生一定的“落差”,形成一对矛盾,这一矛盾的运动,促使学生认识系统与外界环境的交换。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无止境的提问当成是启发式。他们既不考虑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也不看问题的思维价值,不是提出的问题过高,脱离学生认识,就是提出的问题过俗而无启发意义,甚至提问一些毫无作用的问题,无任何启发价值。真正启发的问题应是掌握学生认识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逐层提出包含一定信息容量。既能产生“对称破缺”作用,打破学生旧的认启平衡,又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起到设疑激趣的目的。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