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从整个国际范围上来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

    •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定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以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它包含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或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应当指出,这三个属性是逐步递进的关系——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是为了支持新型教与学方式,新型教与学方式是为了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则是为了最终达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方法)

         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必须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实施原则,这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并非因为建构主义十全十美,而是考虑到中国的实际国情,目前而言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我国教育思想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是极大的冲击;此外,还因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可以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最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要紧紧围绕“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因此,“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否则将会迷失方向——把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变成纯粹技术手段的运用与操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密切关注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进行的整合,能否使这四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发生某种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实现有效的深层次的整合。事实上,这也正是衡量整合效果与整合层次深浅的主要依据

    要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整合”课的教学设计。

        “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是“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二者互相取长补短的结果。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④ 要努力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先决条件。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而教学结构变革的实现,有赖于信息化教学环境;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核心内容正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说,没有信息化教学资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整合”。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自己去开发多媒体课件或软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即要采取“拿来主义”(但“拿来”以后只能用于教学,而不能用于谋取商业利益)。只有在确实找不到理想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情况下,才有必要自行开发。

     

    ⑤ 要结合不同学科特点探索能支持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

         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通过相关的教学模式来实现。能实现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和教学单元而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去创建能支持“主导—主体相结合”新型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分层次的。从最高层次考虑,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只有两种,即按照所涉及教学阶段来划分的“课内整合模式”和“课外整合模式”(如WebQuest和JITT模式)。各种教学模式都有各自不同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如能掌握这些模式的实施步骤与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都能取得有效整合,乃至深层次整合的理想效果。

    •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

    策略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根据形势发展而研制的行动方针、措施以及活动手段、方式和方法。它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定向于大范围行动过程的一般性的宏观策略,另一个是定向于具体活动进程具有特殊性的微观策略。这里所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指的是微观层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策略”与前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方式”是何关系呢?前一节是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或说作用;这一节我们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为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所以更具操作性,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更强。这两节内容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种策略中信息技术可能发挥了多种工具作用,而信息技术作为某种工具应用时也可能包含多种教学策略。实际教学时可将这两节内容结合起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依据各学科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即要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一般来说,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知识点切入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学校应建立各门学科的信息技术媒体资源库,并对所有的资源建立详细的目录,保证所有师生都能方便查找和利用这些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功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策略

    思维训练应是教学的核心,传统教学让学生走接受知识的捷径,不重视思维训练,以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等一般品质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

    当前,许多教学软件都可以在思维训练方面提供良好的支持。通过多媒体技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设置各个参数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分析,从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还可以模拟事物变化的过程或展示自然界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出猜想、进行探索、合理论证、发现规律,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和协作,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然后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此外,学生还可以使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一些规律和现象,发现诸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勾股定律的规律等。

    4.情境激励策略

    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面对问题情境积极设想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情境教学中应有几个关键点:学习者寻找、筛选信息要素;学习者自己提取已有知识;学习者自己建构解决问题的策略。

    5.实践感知策略

    有些学科的实践内容,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真正在其中体验,学会在环境中主动建构、积极建构,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运用模拟教学课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向学生展示教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并模拟动态的变化过程,通过模拟实践使学生尽快把握实践要领和具体操作方法,并通过学生的模拟操作,尽快掌握操作要领。

    6.习作强化策略

    将单调强化的练习,用计算机辅助练习的方式呈现练习内容。这种练习方法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适时评价,有的软件还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其次可以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个别化的训练,并通过独立练习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把握学习的进度和难度,提高习作的效率。如英语科单词学习与句型训练、电脑课中英文录入训练,各学科单元复习时的自我检测等。有很多相关的软件可以利用,如《轻轻松松背单词》、《四则运算》、《苏琳英语》等,对学生的习作强化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7.协作探究策略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协作已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台湾岛”一课中让学生围绕台湾情况,如民俗、经济、风光、军事、历史、两岸关系等进行分组选题,各组同学先是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的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其次,每个同学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所选题的研究报告在全班进行发表;每个同学都将文章发布在校园网上,并与其他选题相近的同学,通过E_mail或聊天室交流意见。通过协作探究,同学们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提高了自学、探究、表达和协作的能力。

    8.自主探究学习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Internet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该策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供基本框架、总目标、指导和建议,起到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9.寓教于乐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和操纵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10.丰富学科知识,拓展学习内容

    提供丰富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帮助阅读、理解、记忆和迁移。例如语文展示课文背景、历史展示历史事件、地理展示各种地形地貌与各地方的风土人情、政治展示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与道德规范、生物展示生命世界的万千形态等。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专门的网站、教育资源库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能力,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求,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上有些策略更适用于某些学科;这些策略间互不排斥,实际教学中可综合应用。教学中应用这些策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要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及高级思维技能的培养:基本知识、技能指的是基本概念、原理、规则、定律及基本操作等;高级思维技能指联想、想象、创造、解决问题等。这些是继续学习的基础。
    • 围绕大的主题和有意义的概念组织学习: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以节为单位,可以若干节课或几周、一学期成为一个单元,围绕大的主题和有意义的概念组织学习,使前后内容连贯、系统、完整。
    • 在不同课程领域间建立连接:各学科都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主题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有意识的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进行横向联系,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将真实生活的经验包容其间,并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技能的机会:利用真实的生活经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的有用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还可以应用计算机网络来创造虚拟情境,提供应用所学知识技能的机会。
    • 将可信的评估作为学习的综合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评价内容多元化、过程化,因此平常必须注重搜集评价信息,将评价作为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客观的评价信息。
    • 注意学生的各方面的差异性: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为优秀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 要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相适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一定的内容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因此要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相适应性,注意不同学生在信息搜集、分析、处理、评价、软硬件操作等方面的水平和差异,采取适当措施使学生水平与教学要求相适应。

    要避免出现信息过载现象: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信息的适量,防止信息过载。

    • 标签:
    • 进行
    • 策略
    • 教学
    • 学习
    • 学生
    • 教师
    • 教学结构
    • 提供
    • 信息技术
    • 深层次
    • 整合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