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数字移民”遇到“数字原住民”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当"数字移民"遇到"原住民"

    作者:阮  滢

    当 五六岁的孩子知道能从网上下载观看最新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当十岁左右的小学生已经熟练操作手机各项功能,你不用感到惊讶。在最近举行的全国中小学校长 信息化领导力和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上,深圳南山实验学校的李先启校长把90后、00后学生称为数字原住民,而教师们则是数字移民——我们的学生一出生 便生活在互联网与手机已然存在的时代,而我们的教师生长的年代经历了影响人类生活的数字技术从无到有的进程,俨然是从“无互联网或手机的世界”迁入“有互 联网和手机的世界”的新居民。如果你还是习惯于把电子文件打印出来阅读,如果你收到电子邮件之后还打电话确认等等,请你对号入座——你拥有数字移民的典型 特征。

    在 学校中,身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在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授业解惑。对于数字化、高科技,每一位教师与数字时代尚处于磨合期,或多或少都正在经历着一个学习、适应 过程。当数字移民遇到原住民,传统教育方式较之以往已然受到挑战。身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如何“破茧”、如何借助新技术的力量教育使用电脑如呼吸般自然的学 生?答案是:教师自身比学生更加需要提高信息素养。

    一 方面,如果将教育过程看做一个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那么在教育信息的准备、传递等方面,教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 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必 然要求。

    教 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长期和细致的积累,不可一蹴而就。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和江苏无锡蠡园中学的教师们都经历了数字移民“破茧”的 艰辛。从最初的“建队、建网、建库、建制”,到关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再到关注师生发展的深层次整合,直至建设校园网群、集团化共享优质资源,深圳南山 实验学校用十年时间构建了信息化发展的阶梯式发展格局。在这一阶梯式攀升过程中,学校的行政力量和校园文化形成合力,互为支撑,用数字化的教学管理方式, 引领着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成长,共同迈进数字化社会。江苏无锡蠡园中学建章立制、建数字校园平台,目的是提倡教师“四多”——多在网络上阅读、多用电脑写 作、多在多媒体室或电脑室上课、多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两所学校在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方面虽切入点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仅 凭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扶持以及教师本人的努力,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局限于围绕纯技术的层面,而要把侧重点 放在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工作生活相结合的方面。这样的技术手段对教师而言才是活生生的可操作的东西,教师也才能够像数字原住民那样全然浸润在数字文 化的氛围中。

    诚 然,技术本身无法取代人的内在能力和智慧。原住民抑或移民的差异并不是数字化时代师生角色转变的本质,而只是这一问题的表层;数字化时代浸润式体验和应用 的智慧才是根本。数字化时代的智者是能够把自身综合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恰当结合。一言以蔽之,数字移民的教师一旦具备了足够的信息素养,完全可以在深度分 析及加工数据、审视及理解他人想法、获取多维观点等方面超越学生。成为数字时代的教育智者——这才是教育者所真正追求的。

    转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10期

    • 标签:
    • 信息素养
    • 学生
    • 原住民
    • 数字原住民
    • 教师
    • 培养
    • 移民
    • 数字
    • 数字移民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