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成长中的故事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那些成长中的故事

    那些成长中的故事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小学生的身心由于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正以我们猝不及防的速度发生着改变。教室不变,教师不变,学生却变了。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当好孩子心灵成长的引路人。身为一名城市学校的教师,在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中,没有做出感天动地的事迹,却因为怀有对学生的喜爱寻找到了一份满足,一丝骄傲。下面,我就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些许趣事与大家分享。

    我送你去上课”

    下午的课一,我正坐在安静的教室里批阅作业(学生们都去上室外的体育课)。教室的门敞开着,对面教室的一扇门也打开了。眼角的余光让我看到了一张小脸贴着门露了出来。“咦,她为什么没有上课呢?这个孩子平时上课总是不积极,正好借此机会聊聊吧!”我心里窃喜。

    lily,到我这里来。你上什么课呢?也是体育课?”

    信息技术课。”

    你生病了吗?还是不想上信息技术课?”

    我挺想上信息技术课。上个学期上过几次。这学期还没有上过呢。”

    你能告诉我,为啥没有上过呢?”她思索着,“不能,这是个秘密。”我本想套出点事情,和她唠唠学习呢,这可怎么办?一旁的她看着我快速地批阅作业,显得十分好奇。我对她说:“好吧!你不愿意说,老师不问了,让我想办法送你上信息课,好吗?那你帮我翻作业本,然后我们快些去,行吗?”她爽快地答应了,“也行。”

    数分钟后,我结束了工作,高兴地说:“来吧,我送你去上课。”当我把手递给她的小手时,她也把手递给了我,就这样,我们手拉手从笃学楼来到了雅智楼的信息技术教室,把她交给了老师。当我轻松地走出雅智楼的那一刻,心想:以后再和她交流英语学习吧,今天不合适啊!千万不能破坏了这和谐的气氛啊!

    接下来的课堂上,lily变得积极了,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多了。下课后,她会搂住我。当我离开教室时,她会主动地向我说“misswang,byebye.”我也会向她微笑示意。


    老师,我没咬笔”

    上午最后一节课上,我发给第一排就座的sam一份试题。“老师,我没笔。”“你就一支笔吗?”我瞪着他。他却仰着小脑袋,眨着眼睛说:“我就带了一支。”我捏捏他的笔袋,空空如也。我还没来得及发火,就听到他说:“那我借一支吧。”我松了口气,怎么这么一个不会管理自己的孩子,多少次了,不长记性啊……突然,tom的声音响起:“老师,sam总是咬我的笔。”又是sam的事儿。平时这个孩子就是玩笔、咬笔,tom不乐意了。我反问他:“你不愿意借给他,是吗?”“哦”,说着,便起身夺回了自己的笔。这时,sam愣住了。“正好借此机会教育教育他”,我心中暗喜,对着全班同学说:“谁愿意借给sam一支笔呢?”mike举起了手。“mike,如果sam咬你的笔,你还借给他吗?”“不愿意啦”,马上把笔放回了笔袋。多么真实的天性啊!sam的脸色难看极了,我盯着他问:“sam,你看,这个缺点怎么办呢?能不能改改?”他闷闷地回答:“能!”我想:让你这个家伙尴尬一下,治治你的毛病,今后也要学会团结同学,不再欺负别人。

    正在我准备寻找自己的笔让他使用时,最后一排就坐的jim举起了手。我感到很吃惊!“你愿意借给他吗?不怕他咬你的笔吗?”平时沉默寡言,学习落后的jim,面对着安静的教室发出了一个声音:“不怕。”于是,我接过这支笔递给了第一排的sam,有些激动地说道:“老师此时此刻要送给jim一份奖励。因为他知道sam的缺点,还愿意帮助他,让我很佩服,让我们把表扬的掌声送给他。同时,也问问大家,你有缺点吗?比如:上课总是玩笔,玩橡皮泥,叠小纸条儿,来回动凳子,让周围的同学很厌烦。如果你有了困难,能得到同学们的帮助吗?”教室里静静地,我转身问道:“sam,你能改掉这个毛病吗?”……

    这节课,孩子们听课的状态好极了。下课时,sam兴冲冲地对我说:“老师,我没有咬笔。jim把他的笔送给我了。”我摸了摸他的头,告诉他:“瞧,又多了一个优点,加油!”

    在以后的课堂上,他只要不专心听讲或着想和别人说话时,我的一个眼神警告,他便会收敛自己的行为。


    惩罚的礼物”

    英语课上,乐乐坐在第一排。桌子上没有英语课本。我盯着他,他却开口了:“老师,我今天又忘记带课本了。我妈妈没有提醒我。”此时此刻,我特别想对他大吼。而三年级的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为了保持良好的授课心情,我定了定神儿,悄悄对他说:“这样吧,你如果下节英语课把书带上,老师送你一份礼物;你记得向老师要啊!”然后,把我的课本借给他,开始了上课。第三天,我刚走上讲台,一个小家伙拿着一本书冲到我面前:“老师,我带上英语书了,我的礼物呢?”我先是一愣,搜索着记忆,随即反应过来:“噢,拿上了,守信用。这节课认真听讲,下课后跟老师去拿礼物。”可想而知,孩子学习状态有多么好啊!我十分庆幸自己没有用大吼大叫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不仅让自己免于气愤之扰,而且真正让孩子记住了携带英语课本这件事情。


    把手表还给我”

    整齐的英语晨读声中,我看到一颗小脑袋往下耷拉着,原来是在玩他的“电话手表”。同桌看到我的到来,捅了捅他的胳膊,他却仍然不予理睬。我不动声色地靠近他,在读书声中,拿走了他的“手表”,用手势提醒他赶快朗读吧。下课铃响了,我正在整理教具,一个愤怒的声音响起来:“把我的手表还给我!”我抬起头,默不作声。这个孩子紧跟着我,来到了办公室。安静的办公室里,他再次重复着“把我的手表还给我!”我问道:“老师为什么拿走你的手表呢?你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我就把手表还给你。”听到这句话,似乎他的心里放松了一些,开始说话:“我不该上课玩手表。”“还有吗?再想想。”他沉默了。我说:“你害怕老师不还给你,爸爸妈妈会知道这件事,对吗?那么,你应该怎么跟老师说话呢?”“我的态度不好。”“这就对了。手表还给你,以后能做到认真听讲,接受同桌的提醒吗?”“能!”孩子斩钉截铁地回答。

    孩子的思想简单直接,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害怕父母责怪,从而忽略老师这一角色的存在。这恰恰是我们引导孩子知错必改,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的最佳时机。


    那只举起的小手

    英语课上,我挑选一位同学戴上小鸟头饰,进行着知识的操练。在热烈的气氛中,我发现了乔宇浩的小手。在三年级开学的这些日子里,我没有听到他大声朗读的声音。我很兴奋“ok,你来”。他赶忙戴上头饰,完成第一项任务:朗读字母d。我没有听到,“again,再来一次”,他的小脸红了,使劲地说着字母。我没有想到,原来是孩子的语言功能有障碍。他是无法完成指读任务的。奇怪的是,教室里安静了。我望着他,说:“你心里会读,只是说的不清楚,对吗?”他重重地点着头。于是,我对全班同学说:“我们一起帮助他,好吗?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不断努力,不怕失败的乔宇浩,好吗?”热烈的掌声响彻教室。孩子们的脸上充满友善。他也露出了笑容。刹那间,我有一份暖暖的感动。在课堂上,没有任何引导比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和友爱更有价值。


    竞赛的尴尬

    课上,为了激励学生积极朗读,成立“优秀朗读团队”,并选取英语大组长,决定展开一次竞赛。规则:自愿举手和同学选举相结合。b组一名同学踊跃上台,有模有样的指着黑板上的句子领读,由于紧张读错了一句话。又一名同学挑战他,以大方而洪亮的姿态完成了领读。结果不言而喻。但尴尬的一幕发生了:未当选的孩子非常沮丧,双眼中含着泪水。我的内心开始纠结。这么一次小小的竞赛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心路历程呢?我阻止了大家的叫嚷,询问:“他读的声音大吗?老师认为他也读得很棒。但是由于紧张,读错了一句,无法当选大组长。只要是比赛,就会有输赢。大家看奥运会赛场上的运动员,他们个个优秀,但也会有输赢,对不对?由于紧张而不能正常发挥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不要泄气。老师很喜欢你的朗读,以后的课堂上,还会有很多机会的。”在此,我更应该与家长沟通:当您发现孩子回到家中闷闷不乐,情绪低落时,能否耐心倾听孩子的故事呢?


    我的脑子不转了”

    晨读上,同桌间的英文数数练习进行中。要求:学生a将手指随机伸出,学生b报出英文数字,但小丽和小英没有反应。我走上前去:“知道老师布置的任务吗?”我用生气的口吻继续说:“你怎么回事呢?每天回家谁负责你的学习呢?”连珠炮似得发问,让小丽的脸色越发难看。这时,小英回答:“老师,她在辅导站住呢,辅导老师教她。”听到“辅导站”这三个字,我试探地问道:“一周回家一次吗?今天是周五,在想爸妈接你回家吗?”话音未落,孩子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联想到这个孩子上课时的走神现象,我再也没有理由冲他发火了。此时,传来了她弱弱的声音,“老师,我的脑子不转了,我也想读会……”我耐心地教了他们一会儿,心情无法平静。在以后的课上,我将会更加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多给予鼓励和微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我们的育人工作中无处不在。对于孩子的教育无论是课上或课下都可以运用智慧解决。教师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育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第二层次严厉批评,惩罚劝导;第三层次巧妙应对,贴近童心。我们不要总把表扬停留在学生学习的优劣上,而应该用善意的心灵与目光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润物细无声”的让他们的身心健康的成长。

    当然,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们并不缺少智慧,只是被很多与“教书育人”的无关的事情剥夺了工作带给我们的快乐与幸福。是的,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是多么的简单啊,我们会因为孩子的可爱或进步欢欣鼓舞,也会因为孩子的木讷或退步焦急不安。

    在此,我呼吁,每个教育者都该停下来,仔细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把“育人”放在“教书”之前,对成绩不那么的急功近利,也许,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好,孩子们将会更加喜欢学校、老师、课堂,最终爱上学习!

    • 标签:
    • 三年级
    • 沉迷行为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