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资源介绍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教与学起着导向、激励、调控作用。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了选拔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了评价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强调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形成了只以考分、升学作为了评判学生的优劣、能力和前途的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应强化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

    • 适用范围

    小学语文教师

    • 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激励引发学生的质疑,从而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文本语言。

    • 运用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激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教与学起着导向、激励、调控作用。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评价强调了选拔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了评价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强调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形成了只以考分、升学作为了评判学生的优劣、能力和前途的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应强化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激励性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为促进学生全面真正的发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激励性评价成为重要课题。

    所谓激励性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旨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肯定评价。它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与培养,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学习——激励评价——进一步积极学习”的良好循环中。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具有文学性、情感性、模糊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理解时,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原有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进行知觉感受和创造性体验,经常回答出一些幼稚可笑、稀奇古怪的问题,得不到老师所要的答案,有时甚至弄得教师焦头烂额,不经意间一堂课给搅和了。有的教师也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课堂,直接给出结果或否定:“不对”、“错了”、“更正”、“重做”等。在不经意间阻止学生的回答,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性。一次次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把学生回答问题的满腔热情之火扑灭了。

    而面对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有的老师一堂课下来,全是“很好、很好”、“真棒、真棒”。如此的单调、没有变化,不能把所要激励评价的内容落到实处,让学生感到迷糊,不知“好”在哪里、“棒”在哪里,这一切都似乎流于形式,让学生感到乏味,缺乏艺术。

    一位教育家曾说,“每个学校,都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上进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落实课改要求,进行良好的激励性评价刻不容缓,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寻求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求同,不存异。而今天则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对问题的答案没有唯一。语文学科答案往往多样化,师生平等,教师并非绝对权威,并不是什么都是老师说了算。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方算好的评价;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激励性评价,方算真正的激励性评价。教师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适时激励。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应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进而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学习目标和实施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评价方案。其次,让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即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把“语文教材的知识”转化为“教师的导教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再把“教师的导教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为主的阅读教学,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为此,教师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对话。教学民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的源泉。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荣誉感强,肯定的评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

    激励性评价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表扬再表扬,而是善意而恰倒好处的激励,不断地在学生心中点燃求知的火花,激发他们憧憬美好的校园生活的愿望,不断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教师应当常常反思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是否恰当。比如:在课堂上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质疑?是责备学生:“怎么读不通顺?”还是说:“相信你能读得更好,再来一遍怎么样?是严肃的批评学生:“你想的根本不对!”还是微笑着对她:“这是你独特的想法,下面听听别人怎么想的。”是指责学生:“怎么就你问题多?”还是表扬他:“你一直在动脑筋读书,发现了许多问题,真是爱思考的孩子。”我深切地感到,教师或许是不经意的一句带有评价色彩的话,很有可能深刻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认识、情感和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成功也有失败,对此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要灵活机智,视具体情况而定,以真正达到激励性评价的最佳效果。特别是当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就更要如此。

    我读过一篇文章,一位老师在教学《小马过河》时,请学生说一说“难为情”的意思。当一位把手举得高高的学生被叫起来时,却站在那里支支唔唔说不清楚。他脸红红的,低着头,一只小手挠着后脑勺。这时,另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难为情’就是指事情没有做好,脸面上有些下不来,特别不好意思。”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面前,和蔼地说:“你虽然没有说出‘难为情’的意思,但是,你用你的表情把‘难为情’的样子做出来了,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了‘难为情’的样子。所以说,刚才那位同学回答得那样圆满,有你一半的功劳呢?老师和同学们同样要感谢你。”此时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将“难为情”的理解融到了具体的情景中,可谓一石二鸟。

    三、丰富激励性评价语言,要融入真情

    1、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如果老师这样来评价学生:“读得真不错!”“大家都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念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棒!”“到目前为止,你是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一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地感染了呢?怎么会不受激励呢?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一个教学高潮就这样形成了。

    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

    2、适当运用体态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无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的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3、评价要动情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老师真喜欢看你写的字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说:“老师为你高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4、评价要及时

    清代教育家颜旱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点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每当学生答得好时,及时称赞,“说的很有道理”、“对了,你看文章很认真,相信你下一次答题你会回答得更好”“见解独到”等,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所以,激励性评价一定要及时,对事过境迁的激励性评价,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

    总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学生抱有信心、寄予厚望,希望他们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健康成长,要求他们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并以此作为评价的依据,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多一份宽容、体贴和关怀,对他们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应加以鼓励和赞扬,比如偶尔一次作业整洁和正确也可以成为表扬他们的机会,使他们看到一分劳动一分收获,一分努力一分肯定。只要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能以亲切的态度、殷切的话语、深切的爱心和多用“我相信你”、“你能行”、“你真行”等激励的语言去启迪他们的潜能,伴随他们的学习过程,就会使他们在爱的体验中肯定自己,在爱的沐浴中克服困难,战胜逆境,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大进步。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受困于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关于学得如何,往往是老师说了算,家长说了算,分数论优劣。这种评价,最终造成学生唯师现象严重。事实上,在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今天,教师若能发现和合理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并恰当地把握时机,进行适度地激励性评价,学生就能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就会自觉地对学习产生内在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盎然,“教”与“学”的目标自然也就能顺利地实现。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