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课程信息

    授课老师:赵红

    所在学校: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

    点评人:王丽娜

    • 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的内容。角是小学数学几何知识中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角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 设计理念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本课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同时,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全课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2. 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3. 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
    4. 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强,能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
    •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画角。

    教学难点:比较角的大小,领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1.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以学定教的“双主”教学法。

    本课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在愉快的氛围中寻找生活中的角,初步感知角,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全课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2.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中,信息技术作为了探究、练习、巩固的工具,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 资源准备

    1. 自制CAI课件。

    2. 本节课中教师使用的资源是:“初步感知”、“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加深理解”、“实践操作” 、“巩固提升” 、“强化表象” 、“生活中的角”模块。

    3. 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两根小棒、各种形状的纸、“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加深理解”、“实践操作” 、“巩固提升” 、“强化表象” 、“生活中的角”等模块。    

    • 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呀?(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老师分别出示用小棒摆成的正方形、三角形。

    师:从三角形中再拿走一根小棒,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和研究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参与学习。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 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师: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出示主题图),从这幅图上你能发现角吗?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2)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图,在愉快的氛围中寻找生活中的角,初步感知角。

     

    2. 抽象概括,形成表象。

    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生:进入网页自学并讨论、汇报。

    师:出示一个角 并板书:顶点   边    边

    归纳: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设计意图:通过从实物图中描出的角,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形成表象,建立起角的概念。 

     

    (三)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1. 折角。

    (1)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形状是怎样的?如果请你们折出一个角,会折吗?

    师:利用自己喜欢的纸折角。

    (2)学生尝试折角。

    (3)同位互相说说所折的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摸摸有什么感觉?

    (4)汇报:

    板书: 边(直直的)  边

    2. 做活动角。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不但会认角,还会折角,真了不起!那你们能用两根小棒做一个活动角吗?试试看。

    (1)引导学生用小棒做活动角,完成后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如果要把你手中的角变大,怎样变呢?变小呢?

    (3)汇报:

    设计意图: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这些操作活动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

    小结:当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当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3. 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进入网站练习)用角的特征来说明理由。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但知道了角的特征,还能运用它来正确判断出角了。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但知道了角的特征,还能运用它来正确判断出角了。

    设计意图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交流的过程中,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 从生活中找角。

    (1)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看看谁能准确地把它们找出来,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还可以进入专题网站浏览。

     

    (2)找一找。

    (3)先同位互说,再汇报。

    5. 画角。

    (1)上网自学。

    (2)汇报画法。

    (3)尝试画角。

     

    (四)巩固练习,强化表象

    1. 数一数。出示各类图型,数一数分别有几个角?

     

    2. 比一比。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角,让学生猜一猜哪个角大?为什么?

    生:进入网站拖动两个角进行比较。

     

    学生汇报:

    师:把黑板上展示的两个角比一比验证结论,然后,再把其中的一个角的边撕短一些。

    师:现在,这两个角的大小还相等吗?

    小结: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五)拓展延伸,促进提高

    把一个图形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师:为了操作方便,我们运用MP_Lab软件在电脑里面进行剪切。

    设计意图拓展题增加了内容的梯度,呈现了阶梯性,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练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六)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专家点评

    赵红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从引导学生观察熟悉的生活情景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全课把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同时,还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以往课堂中学生通过单纯的模仿、记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方式,有效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结构。该节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创设情境,引发数学思考。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赵红老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展开教学。在建立角的表象的环节中,完全依据学生的学来展开教学,从学生心目中角的样子到数学上的角的样子,从模糊的认识到清晰的说明,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反思、交流中进行,有交流的广度,有思维的深刻,而这无不显示出教师的功底——紧紧抓住数学的本质展开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学,通过角的表象的建立、角的形成、角的大小等数学问题来引发学生数学思考。

      2.针对教学重、难点,重视操作感悟。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赵红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辩一辩,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主动探究新知、运用新知,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通过两角的重合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再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把角的两边撕短一些,来验证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开口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从动手操作到动口表达,从静态观察到反思概括,都在使外化的动作内化为思维活动,这样的活动是积极有效的。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在课的最后环节,赵老师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促进提高”的环节, “把一个图形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为了操作方便,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优势,让学生运用MP_Lab软件在电脑里面进行剪切。如此,使得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发散性思维得到了锻炼,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标签:
    • 活动
    • 小学数学
    • 教学设计方案
    • 基础教育跨越式
    • 学生
    • 生活
    • 操作
    • 角的初步认识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