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山红叶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香山

    玉华山庄位于山脉中部,是庭院型风景点,院内古树参天,榕树成行,泉流淙淙,亭台层层,是幽雅宜人的好去处。 香山红叶最为著名,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红得像火焰一样。这些黄栌树是清代乾隆年间栽植的,200年来,逐渐形成拥有94000株的黄栌树林区。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是观赏红叶的最好季节,红叶延续时间通常为1个月左右。半山亭、玉华山庄和阆风亭都是看红叶的好地方。七百年前的金代,始建皇家的行宫和香山寺。元、明两代屡加修建使得皇家园囿初步形成规模。清代乾隆年间,对香山大兴土木,使之作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静宜园”,名列清代著名景观“三山五园”之内。

    如今的香山已走向世界,首届香山德国鲜酿花园啤酒节于2011年8月26日在香山脚下举行,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

    北京香山的得名主要说法有二:

    一是得名自最高峰的钟乳石,其形似香炉,称为香炉山,简称香山。

    二是得名自古时香山的杏花,花开时其香味使得此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香山”。
     
    • 著名景点

    重阳阁

      香炉峰顶的一组建筑,意在九九重阳登高瞩望京城。建于1983年4月,分为上、下两层。

    孙中山纪念堂

      这座殿堂原为普明妙觉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他的灵柩曾停放在碧云寺最高处的金刚宝座塔内,四年之后,中山先生的灵柩前往南京紫金山时,曾在此殿设灵堂,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和哀悼,之后,这里辟为“孙中山纪念堂”,供人们瞻仰。悬挂在门楣上的匾额是由宋庆龄亲笔所书的“孙中山纪念堂”六个大字。

    知松园

      位于南北主要游览干道西侧。占地2公顷,是1987年新辟建的景区。景区内一、二级古松柏100余株。在景区之东立宽1.5米,长2.5米,高5.5米巨石一块,正面书直径为0.8米的“知松园”三字,石背录陈毅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知松取意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景区内有古松同琉璃塔形成借景,命名为“琼松塔影”。

    璎珞岩

      位于静翠湖南面。始建于明代,是一处人工叠成的石山,有泉水流下,俗称"小瀑布",淙淙水声,悦耳动听,上边建有小亭匾书"清音",再后敞厅匾书康熙题名"绿筠深处"。《日下旧闻考》称这里:"亭之胜以耳受,岩之胜以目谋,澡濯神明,斯为最矣"。

    眼镜湖

      为中华民国时建。由两水池构成,形如眼镜,故名。湖北侧依山叠石砌成石洞,引卓锡之水形成水帘洞景区。湖东南有"佳日亭"一座,建于1992年,为十字重檐,苏式彩画。

    东门:也称东宫门,是香山公园的正门。原东宫门的历史遗迹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所见的是新翻修的大门,清代乾隆皇帝所题的匾额“静宜园”悬挂于门楣之上。

      香山饭店:现代化设施齐全的高级旅游饭店,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家、华裔美国人贝聿铭设计,其建筑特色是积中国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苏州式庭院于一体,格局典雅。 

      香山假日商务会所:北京香山假日商务会所地处北京香山公园,北京植物园两园之间,三面群山环抱。馆内环境清幽雅逸,百年老树华叶纷披,灰墙瓦黛古色古香。

    香山寺 

    该寺遗址即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所建之大永安寺,原为金代行宫。据记载原有五层大殿,前有石坊、山门、钟鼓楼、城垣、红墙碧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为香山二十八景之一。经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二次浩劫之后,只剩下正殿前的石屏。石碑和石台阶等为数不多的几件不怕火燹的石头制品了。石屏本身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正面中间是《金刚经》,左为《心经》,右为《观音经》,背面是燃灯、观音、普贤像。山门内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石碑,内容是乾隆书的《娑罗树歌》。娑罗树,被视为佛门圣树, 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乔木,叶如手掌,为掌状复叶,多为七瓣,每年五六月间开花,花为宝塔状圆锥花序。据佛经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涅磐于娑罗树下,乾隆皇帝亲自撰写“娑罗树歌”,也蕴藏深意。

     山门外有几处著名古迹:听法松:寺门两侧,有二株遒劲挺拔,枝叶繁茂的古松,状如听法,故名。金鸡叫:在听法松下甬路中心的方砖上跺几脚,可听到铮铮之声,犹如金鸡啼鸣。知乐濠:山门前石桥下有方池,上有汉白玉雕栏,池南侧有龙头,泉水流出,名知乐濠。来青轩:该轩建在依崖叠石之上,登轩四望,青翠万状,故名来青。明万历二十八年(1596),万历皇帝祭陵归来,见此轩之匾额后,嫌小,遂书径尺'来青轩'三个大字。寺内还有护驾松、丹井等古迹。

    梦感泉

      相传金章宗宿香山行宫,梦见泉水涌出,天明命人掘地,果得一泉,取名梦感泉。后来寺僧想将泉扩大,结果反而枯竭。

    双清别墅

      香山寺东南半山坡上,有一处别致清静的庭院,即双清。院内二道清泉,常年流水不息,一股流向知乐

    濠,一股流向静翠湖,此即"双清"二字之缘由。院内池旁有八角亭及参天银杏树。 1917年河北省大水,督办熊希龄办香山慈幼局,在此建别墅,始称双清别墅。 1949年3月25日,毛主席随党中央由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来平,住在此处,直到11月份才迁居中南海。在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即吟成于此处的八角亭内。 从双清向西北,过香山寺到半山亭。再向上可到白松亭,过绚秋林(红叶区)和雨香馆和阆风亭。

    阆风亭 

            路旁一亭,亭旁一块剑石,上刻'阆风'二字。站在亭上眺望西山,令人心旷神怡。

      森玉笏:从阆风亭向西直上,可见一巨大的悬崖峭壁。乾隆皇帝看它像朝臣手中的笏版,故赐此名。森玉笏三个大字刻在石壁上。附近有许多颂扬的题字和诗句。

    朝阳洞

      森玉笏西北有一洞,名朝阳洞。乾隆皇帝来此洞曾即兴赋诗。现仍能见到石刻。

    山晴雪碑

    从平台北望即可见到石碑一座,上书"西山晴雪",乾隆十六年(1751)立。为燕京八景之一。相传金明昌时,初名“西山积雪”。元时改为“西山晴雪”。明时又改称“西山霁雪”。清乾隆时又恢复使用了元时名称。景碑现仍立于香山公园内半山亭北、朝阳洞山道右侧。 西山风景优美,唐、宋以来已成为寺院荟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开辟的园林。“西山积雪”就是当时西山雪后著名景观。据史载,早在八百多 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带建造大永安寺,还兴建行宫。后来他的嫡孙,直接继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颜璟,又在此地相继构筑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说这里是 章宗定西山积雪的景点,似属无可非议。可以想像,每当雪后初晴,从这里凭高临远,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一派红装素裹,倍极壮丽,应该说, “晴雪”要比“积雪”更富有诗情画意。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子鲜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写道:“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明代,西山晴雪又改为西山霁雪。明永乐初为翰林院侍讲的邹缉《西山霁雪》诗描写的“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 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可以想像到,大雪初霁,凝华积素,千岩万壑,宛然图画的美好景色。

      乾隆来到静宜园看后写了《西山晴雪》诗,将“西山霁雪”改为“西山晴雪”, 诗中写道:“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干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也 许是乾隆认为自己写得很美,或是想对燕京八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诗叠旧韵赋诗:“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 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将诗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阳 洞登山道右侧。

    玉华山庄

      位于香山公园的中心,是在明清古刹遗址上所建的山庄。此处是秋季观赏红叶的理想之处。

    昭庙

      这是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庙。乾隆四十五年(1780)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该庙的醒目建筑即琉璃塔,高30米,塔顶有黄色琉璃宝瓶和八条垂檐脊。檐间系有铜铃56个,闻风而响。下面是八角须弥座及白玉石栏。石栏下是八面张开的瓦盖,再下面是八面石砌塔基,每面刻佛像一尊。

    见心斋

      昭庙往北可见一道围墙,墙内即见心斋。这里是惟一的一处保存较好的古迹。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清嘉庆元年(1796)重修。小院内建筑布局极富江南情趣。院内东侧为半圆形水池。泉水由龙头吐入池内。上挂'见心斋'匾额。轩后有'正凝堂'五间,现为售品部。池东与轩相对者为知鱼亭。院内池轩相映,回廊临水,是香山公园中的园中之园。

      香山索道:架设于北门至香炉峰顶,全长近千米,分为上、中、下三站。

      与香山临近的著名景观: 碧云寺 植物园 卧佛寺

    • 香山红叶之红

    香山红叶之红,其实并非大家所以为的那样,是因为血红色的枫叶才因此而闻名。其实香山的红叶是黄栌树的红叶。

    黄栌是我国重要的观赏红叶树种,叶片秋季变红,鲜艳夺目,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就是为本树种。在园林中适宜丛植于草坪、土丘或山坡,亦可混植于其它树群尤其是常绿树群中。黄栌花后久留不落的不孕花的花梗呈粉红色羽毛状在枝头形成似云似雾的景观。黄栌也是良好的造林树种。

    习 性

      喜光,也耐半荫;耐寒,耐干旱瘠薄和践行土壤,但不耐水湿。以深厚、肥沃而排水量好的沙壤土生长最好。生长快;根系发达。萌蘖性强。对二氧化硫有较强抗性。

    形 态

      灌木,高3-5米。叶倒卵形或卵圆形,长3-8厘米,宽2.5-6厘米,先端圆形或微凹,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两面或尤其叶背显著被灰色柔毛,侧脉6-11对,先端常叉开;叶柄短。圆锥花序被柔毛;花杂性,径约3毫米;花梗长7-10毫米,花萼无毛,裂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2毫米,宽约0.8毫米;花瓣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毫米,宽约1毫米,无毛;雄蕊5,长约1.5毫米,花药卵形,与花丝等长,花盘5裂,紫褐色;子房近球形,径约0.5毫米,花柱3,分离;不等长果序长5-20厘米,有多数不育花的紫绿色羽毛状细长花梗宿存,核果肾形,径3-4毫米。

     产地及习性

      原产于中国西南、华北和浙江;南欧、叙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及印度北部亦产。喜光,也耐半荫;耐寒,耐干旱瘠薄和践行土壤,但不耐水湿。以深厚、肥沃而排水良好之沙壤土生长最好。生长快;根系发达。萌蘖性强。对二氧化硫有较强抗性。花期4-5月;果熟期6-7月。

     

     

     

    • 标签:
    • 西山
    • 毫米
    • 著名
    • 39
    • 香山
    • 红叶
    • 景色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