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戏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课程信息
授课老师:林峰
所在学校:北京昌平第四中学
点评人:吴娟
-
教材分析
《社戏》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年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
设计理念
本课是以何克抗教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以及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思想为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力图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提供支撑性材料,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对这篇经典文章有了深入的体验。
-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本文的知识背景,理清故事的情节,了解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
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思想的作用,培养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朗读,感悟美好快乐的童年生活。
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品中感人的情节,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过本文的学习与体会,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自由的气息,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让学生们形成在同学之间也要建立起如文中小伙伴们朴实、亲密无间的纯洁友谊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北京市昌平区四中初一的学生。
学生对语文学习、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学生熟悉网络教室的学习环境,能够顺利地运用Vclass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刚刚告别童年,对童年充满了留恋和回忆,文章中小伙伴之间朴实、亲密无间的纯洁友谊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
教学策略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
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
多媒体网络教室。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
-
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
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第二课时研讨课文的主题,深入分析文中的景美与人美。
2. 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
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活动:大家浏览网页前三项
学生活动:看作者介绍、江南水乡图片、关于社戏的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故乡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二、质疑题目,解读“社戏”
教师活动: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地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学生活动:在第一节课细读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概括:全文写社戏的地方确实不多,但其文字都与社戏有关。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题目的作用。
三、设疑探究,感悟主题
教师活动:读课文请问戏好看吗?
学生活动:不好看;想看铁头老生翻筋头,没看成;想喝豆浆,没喝成;老旦出来了,更扫兴。
教师活动:戏并无多大的看头,可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内讨论之后,个别学生作为代表面向全班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师活动:基于学生的讨论情况与回答情况,教师概括:文中真正有趣的不是看戏本身,而是与看戏有关的人和物。及景色美、人性美。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较长的文章,逐段串讲会将文章支离破碎,美感消失殆尽。所以,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两点提纲挈领欣赏全文。
四、研读课文,感悟“美”
教师活动:文中描写了非常优美的景色主要集中在哪几段?
学生活动:“夏夜行船”一节。(10——13)
教师活动: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学生活动:全体学生朗诵、学生代表朗诵
教师活动:作者调动了那些感觉器官来描绘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景物描写的美。学习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即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师活动: 景色美我们分析到这,下面我们再看小说中纯朴可爱的人。小说中主要的人物有 :双喜、六一公公、阿发、桂生。他们都有哪些性格特点?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在原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热情友爱的伙伴,淳朴善良的乡民让“我”难以忘怀,纯真的友情让我们一生温馨,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美。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教师活动:这种意境颇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我们把这句话改写,让它带有《社戏》的风韵。哪位同学想来做一位“大诗人”?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基于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设计意图:对全文总结。
六、拓展阅读,语言积累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网络课件中的拓展资源《故乡》。
学生活动:阅读拓展阅读材料。
设计意图:呼应本篇课文的主题,为学生的打写创作积累素材。
七、写作训练,能力提升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进行网上打写,写自己的家乡景色或儿时的乐事。
学生活动:打写。
设计意图:通过此课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以致用。回顾儿时伙伴,感受美好生活。
-
专家点评
本节课是一个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环境中开展的典型语文案例,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深层次整合过程优秀实践成果的体现。在教学实施中,教师不仅发挥了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得天独厚的经验优势,更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环境的技术功能和优势,全面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凸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地位。
具体而言,本案例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本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结构的先进教学理念,教师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参与的问题,以至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得以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自主分析题目、自主探究解疑、自主研读文章分析文“美”,自主阅读并完成自己的作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主体得以体现的前提,本案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比较到位,活动引导层层递进,质疑的问题也层层递进,逐渐引导学生感悟篇目、品读文段、感受语言文字中的景美与人美、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其二,教师的语文学科优势是此案例成功的基础之一。“整合脱离了学科教学的特点”是整合实施过程中的常见误区之一,《社戏》这篇课文又是一篇传统的经典文章,如何运用网络环境的优势上好这节课,对教师而言极具挑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尝试着打破原来的课文串讲的形式,在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走近文中的“我”去体验、去感悟,以童年生活的趣味和儿童之间的友谊为基点,去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实施时,教师以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为突破口,解释课题“社戏”,抓住景美人美两个特点分析课文,通过对课文有关语段的品析,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景色描写,体会美丽景色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通过对课文中人物的分析,体会故乡人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这样社戏的令人难忘就不难理解了。在拓展阅读中教师精选了一篇写故乡的美文,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对鲁迅写此文的理解。在打写练习中,教师特意要求学生写“童年趣事”或“家乡景物”的练笔,意在让学生把课文学习中体会到的种种美好的感受加以强化,并联系自身的经历,学会去挖掘写作的素材。
其三,本案例较好地体现了信息技术作为情景创设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学生表达工具、展示交流工具和烘托气氛渲染主题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活动的结合比较紧密。
-
-
- 标签:
- 活动
- 学生
- 教师
- 课文
- 社戏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