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育背景下的正增强原理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德育背景下的正增强原理

    德育背景下的正增强原理

    一、案例描述

    施同学是我这一年来最让我不能省心的一名男同学,原因很简单,他的相貌“出众”,经常违反纪律骚扰同学,课堂上总是愿听则听,不愿听就发呆走神画画等。当他吃了亏的时候就要伺机报复,甚至还纠结人对付过自己的玩伴。

    二、反思和分析

    为了更好的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我经常和他家长进行交流,交流中才得知他是父母养的二胎,从小就很娇惯,尤其是爷爷奶奶很宠,对自身的要求不高,显得任性、幼稚。长此以往,学习成绩差、纪律散漫,他的行为给班集体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这样的学生往往使教师感到“头痛”,他的不良行为的反复让人产生厌恶之情。他的违纪,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厌弃,这种情况循环往复,造成了恶性循环。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之后,都希望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在这一群体中获得他人的尊重与帮助,关心和爱护。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这种需要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从此,我对小方投去了更多关注的目光:上课时,我有意的让他回答一些对别人来说极其简单,对他来说有难度的问题;如果他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会先叫他,答对了给予表扬,使他获得进步的喜悦,答错了进行鼓励,给他以信心。有时,他举手回答问题,等他站起来时却说:“老师……老师我想不起来了,您先让别人说吧。”“那好,你先坐下想一想,想起来再说。”“好吧。”他挠挠头不好意思地坐下了。虽然他没有回答出问题,但是我知道他在听讲,这个举动证明他的思维在课堂上。

    课下,我最常问的一句就是:“你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问题想着问老师或同学。”渐渐的,他和老师交谈的话多了,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废话,我并不厌烦他,我想这正是他表达自己情感的途径,从他的废话中,我们也可以去了解他的思想动态。渐渐的,老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帮助使他感到师生的平等,同学的可亲,他在老师的宽容中,在同学的关心下,深深的体验到了集体的温暖。他不再欺负同学了,不再招这个,惹那个,下课时不会再时常听到“老师他挤我”“老师他拿我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帮带和转化工作。在对待后进学生的问题上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是加深情谊并使之持久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天下没有完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缺点和毛病。尤其是少年儿童,更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注意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不断享受成功的欢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的愿望。”因此,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要坚持表扬为主,多鼓励、少批评的手段,保护后进生的“面子”,促进其在自省中明理。

    对于施同学的问题,从表象分析本质。我在教育他的过程中采用了心理学中的正增强和消弱原理。在为其创造良好生活、学习环境的同时,忽略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根据消弱原理,老师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他不完成作业的行为不与理睬,对他招惹同学的行为不采取严厉的批评,进行换位思考,让他想想如果自己是被他欺负的那位同学,你会怎样想?他愧疚的低下头,这说明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于这个问题我以说服教育为主,淡化矛盾。

    与此同时,利用正增强原理,对他微小的进步给予肯定,树立其自信心,久而久之,使他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行为上的自信。最终的结果是他懂得了做事要努力去做,做人要关爱他人,积极进取。

    • 标签:
    • 关系攻击行为
    • 隐蔽性违反课堂纪律行为
    • 完整家庭
    • 溺爱型教养方式
    • 同伴接纳被拒绝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