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协同学习任务四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学习目标

    1.明确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的基本内涵;

    2.掌握课堂管理的设计过程;

    3.了解信息化环境下的测试评价工具及教学管理工具;

    4.掌握教师TPACK能力标准

    ★★重难点★★

    ①信息化环境下的测试评价工具及教学管理工具

    ②教师TPACK能力标准

    • 章节导学

    《品德学习》知识框架

     

    • 知识点1:品德的概述

    (一)品德与道德

    1.涵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个人遵守行为准则会受到公众的赞赏,违反行为准则就会引起公众的谴责和个人的羞愧或内疚。

    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或道德行为准则)做出某种社会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在人的个性中,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

    2.联系与区别

    (1)联系:品德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离开道德就谈不上品德;社会道德也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个人品德在某种意义上也构成并影响着社会道德的面貌或风气。

    (2)区别

    研究的范畴不同: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是个体现象,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人品德有无为转移,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和阶段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制约,还受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制约。

    内容不尽相同:道德是一定社会中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 知识点2:品德的发展

    (一)道德认知的发展★★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经典实验:对偶故事

    2.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经典实验:道德两难故事法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1.弗洛伊德的道德情感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是一个整体,由彼此相关的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这三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内在动力,支配了个体的行为。个体道德行为的原动力来自超我的支配。

    2.埃里克森道德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重视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强调自我在人格结构中的作用,并把人的发展看作一个进化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者两极对立所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班杜拉的道德行为的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道德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社会文化关系以及各种客观条件,榜样和强化等。他认为只要利用一定的条件与方法,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就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班杜拉的赏罚控制实验表明:当行为合乎道德标准时,给予奖赏,以期学生在同样情境重现时能出现同样的行为,当行为不合乎道德标准时,给予惩罚,使学生从害怕惩罚到学会逃避惩罚,从而建立道德。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