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时代背景
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普及化,
知识不再由少数人进行生产与传播 ,每个人都是知识的生产者,进化者和传播者。因此, 知识的形态在发生改变,知识不再是固定的、静态的,而是具有情境性、动态的、发展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向学习者传递固定的学科知识已经难以满足当代个体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新的时代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未来,学习者该如何学习 呢?如何为学习者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呢?-
基本内涵
这种知识发展的循环(个人对网络对组织)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不落伍。所以在西门思看来,在管道比管道中的内容物更重要。网络、情景和其他实体(许多是外部的)的相互影响导致了一种学习的新概念和方法。个体对明天所需知识的学习能力比对今天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对所有学习理论的真正挑战是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促进已知的知识。不过,当知识为人所需,而又不为人知时,寻出出处而满足需要就成了十分关键的技能。由于知识不断增长进化,获得所需知识的途径比学习者当前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知识发展越快,个体就越不可能占有所有的知识。
正如西门思所指出的,联通主义是一种经由混沌、网络、复杂性与自我组织等理论探索的原理的整体。学习是一个过程,这种过程发生在模糊不清的环境中,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在一种组织或数据库的范围内)。我们可将学习集中在将专业知识系列的连接方面。这种连接能够使我们学到比现有的知识体系更多、更重要的东西。其实,联通主义表达了一种“关系中学(learning by relationships)”和“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观念。贝尔(Philip Bell) ,温(William Winn)认为: 新的、高度交互的、高度网络化的媒介,推动人们探讨一种对有意义的交互和远程协作反应灵敏的框架,比如分布式认知。这是支持分布式或者集体智力的更为一般的系统设计的具体形式。当人们听到虚拟社区、协作网络课程、分布式多媒体、虚拟协作、浸润式环境和泛在计算的时候,他们需要一种像分布式认知这样的整合性理论观点,用户构建他们对于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的理解。
从整个学习理论发展过程来看,联结主义(Thorndike)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是基于一些行为表现的。),在他们看来,学习发生在我们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之中。而新联结主义(神经和认知科学)关注的是神经网络一关注我们的学习方式一类比于把学习看成一种基于神经元联结的信息加工过程。联通主义继承了认知科学的新联结主义的某些特性——把学习看作一个网络形成过程。但新联结主义仅仅关注学习是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发生的,而联通主义关注形成过程和创建有意义的网络,其中也许包括技术中介的学习,承认当我们于别人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发生。联通主义强烈地关注外部知识源的联结,而不仅仅设法去解释知识如何在我们的头脑中的形成。
-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八条原则 (Siemens,2005a)•学习和知识存在多样性的观点中;•学习是与特定的节点和信息资源建立连接的过程;•学习也可能存在于物化的应用中;•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为了促进持续学习,我们需要培养和维护连接;•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流通(准确、最新的知识)是所有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决策本身是学习的过程。八条原则反映了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前三条和最后一条强调学习和知识的网络分布性、学习的连通性、多样性和过程性;第四五六条概括了开放联通的网络时代学习者应该具备的能力;第七条指出了联通主义学习的目的:让知识流通。相关文献阅读:Siemens,G.(2005b).Connectivism: Learning as network creation [DB/OL]. ASTD Learning News,10(1).Retrieved on Jan27,2019from: http://www.elearnspace.org /Articles/networks.htm.
Siemens,G(2005).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DB/OL] Retrieved on Jan 27,2019 ,from: http://www.itdl.org/journal/jan_05/article01.htm.
Siemens,G.(2006).Knowing knowledge[DB/OL]Retrieved on Jan 27,2019, from: www.knowingknowledge.com.
Siemens,G.(2011).Orientation: Sensemaking and wayfinding in complex distributed onlin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 [D].Aber-deen: University of Aberdeen Doctoral dissertation.
Downes,S.(2012).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Essays on meaning and learning network[DB/OL].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anada.Retrieved on June 9,2014,from http://www.downes.ca/files/books/Connective_Knowledge-19May2012.Pdf.
Stephen Downes 个人网站:https://www.downes.ca
-
国内学者对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
哲学取向
社会和网络化学习
知识观
知识存在于连接中,是一种联通化知识(connected knowledge)
学习观
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
课程观
开放网络课程
教师观
课程促进者,影响和塑造网络
学生观
自我导向、网络导向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
学习环境观
分布式、复杂信息环境中的个人学习环境和个人学习网络
交互观
交互是联通主义学习的核心和关键
一、“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 知识是一种网络现象,知识具有动态性和生长性。
- 知识的生产方式——连接的建立。
- 知识生长的关键——寻径和意会。
寻径——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习者进行自我定向和空间导航,搜索学习资源或其他学习者
意会——个体与知识之间的交互活动,学习者对搜寻到的知识进行识别、归类、组织等,或者创造新的知识.
通过寻径和意会,学习者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结,保持知识之间的凝聚性,促进知识不断生长、更新与流动。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 学习即网络的形成。
联通主义将学习看作是一种将不同的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网络的过程。当我们遇到新的资源(知识、人和技术结点)时,我们可以选择主动连通并建立我们的个人学习网络。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而且是一个主动连通并构建网络的过程,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过程,而教育者应该构建一个生态化的知识共享的环境。
乔治·西蒙斯认为学习即网络的形成。学习的行为之一是创建外部网络节点——我们在那里连通并且形成信息和知识源。学习网络可以是一种(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的目的在于保持知识的时代性,持续获得经验,以及创造和连通新知识。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部分组成,网络中意义的创建源自连接的形成和对节点的编码。
学习形成三个基本网络:内部认知神经网络、概念网络和外部/社会网络。联通主义学习的三种形式:简单联通、社会联通、复杂联通。联通主义学习的过程——知识的不断进化与更新,更好面是对联通主义学习的过程的描述:
- 探究、质疑、决策、选择和取消选择,是我们进入学习体验之前的全部准备活动
- 当学习者在与学习内容(或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后,实际上创建了一个包括不同观点的网络,使学习者个人观点通过范式确认获得新的意义。
- 连接改变了内容,位于网络中的内容被赋予新的意义;当网络有了新的内容,便渗透了新的意义。
- 创建连接比内容更重要。当网络大到可以说明不同视角时,它创建了某个层次的意义,反映了各种个体元素的合成力量。
- 当内容创建加速后,学习者与内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学习者不再需要所有相关的内容项目。知识也有半衰期,经过一段时间,知识会老化、会变得陈旧。
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课程是开放的网络课程、没有特别核心的内容,不对学习内容进行限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课程提供的内容只是交互的起点。•教师只是课程的促进者,影响和塑造网络,不主张一名教师单独教授一门课程,可以多人协同教学。•学习者是自我导向、网络导向的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较高的自主性,具有元学习能力和发现连接的能力,即知道什么是重要的,如何随信息的变化保持持续联通。具有创造力很重要,通过创造内容与他人联通。参考文献:
王志军,陈丽.(2014).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05):11-28.
王志军,陈丽.(2015).联通主义学习教学交互研究的价值与关键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05): 47-54.
王志军,陈丽.(2015).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建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05):25-34.
-
cMOOC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形式
1.cMOOC的来源
•2008年,Dave Cornier与Bryan Alexander提出MOOC这一概念,用来形容同年George Siemens和Stephen Downes开设的在线课程“联通主义与知识联通”(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Stephen Downes又提出了xMOOC和cMOOC,用来区分不同的教学模式。此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MOOC)被公认为包括两种模式: 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 cMOOC 模式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 xMOOC 模式cMOOC
xMOOC
起源时间
2008年
2011年
典型项目
CCK08,MobiMOOC
Udacity,edX,Coursera
理论基础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课程结构
主题式、开放式,学生通过共享和交互扩展
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流程,安排常规的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
师生不断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
教师事先确定的结构化内容
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变化、开放
传统师生关系,教师是权威
课程目标
知识的共享与创作
知识的复制与传播
学习方式
基于网络的学习,以兴趣为导向
围绕核心内容学习
教学方式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沉浸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
评价标准
学习者能否在没有教师支撑与帮助的情形下,成功开展自我导航学习
学习者是否获得与教师相似或相同的知识
评价方式
教师综合评价
基于软件的测试,同伴互评和自评
缺点
尚未形成稳定、易于操作、可供一般教师使用的实践模式,对于学习者和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难以大范围推广
标准化、复制化的传播方式导致知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忽视对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2.cMOOC的实践
- 教学的最终目标——发展学生“做事情的能力”(例如,使用新软件、提高个体信息管理能力等)
- 学习有多种形式,课程不是唯一的学习渠道。(加入社区、交流讨论、评论等)
- 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相结合。
- 学习不仅是理解知识的过程,更是创造知识的过程。
【案例】国内第一门cMOOC课程《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http://cmooc.bnu.edu.cn/)
课程信息:
由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主持、互联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共同开发的我国第一个cMOOC课程——《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该课程一共持续12周,课程围绕“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共享”、“消费驱动教育供给侧改革”、“精准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和“互联网+教育哲学基础探究(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五个方面为内容,以分布式讨论、日报推送生成内容、线上线下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为主,同时每周六围绕不同主题邀请嘉宾直播交流。课程以“开放”、“共享”、“互动”、“创新”为指导,关注互联网推动教育创新的实践策略和创新理论,旨在帮助所有参与者建立起个人与典型创新企业、研究机构、关键人物、文献资源之间的连接,形成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社会认知网络,并最终建构出包括研究者、企业创新实践者、管理人员在内的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综合性高端研究社区。
这是一门充满着不确定性、未来感的课程,从课程的目标、到课程的内容、再到课程的学习方式都是不固定的,学习者们带着一种对学习结果未知的状态加入课程学习,体验着一种面向未来的全新的学习方式。
-
支持联通主义学习的社区——学习元平台(http://etc.edu.cn/)
学习元 (Learning Cell) 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余胜泉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 支持泛在学习的学习资源组织模型,实现了
社会认知网络 的建构。“学习元”是适应泛在学习环境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组织方式。它具有生成性、开放性、联通性、可进化发展、智能性、内聚性、自跟踪、微型化等基本特征,关注学习者群体智慧的共享和学习工具的共享,是泛在学习理念的具体体现。
学习元平台是“学习元”理念具体的Web 应用实现。包括学习元、知识群、知识云、学习工具、学习社区等五大功能模块。
学习元平台支持不同角色的参与者对学习元进行创建、修改和增减等。
形成社会知识网络
通过人与人、人与资源之间的交互,学习元不断进化
-
小试牛刀
任务一:设计一门cMOOC课程,包括:学习主题、相关资源、实施平台与工具、评价方案。
任务二:登录学习元平台(http://etc.edu.cn/)并注册帐号,体验平台功能,并尝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一门社会化网络课程。
-
-
- 标签: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