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引导,全面强化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多元引导,全面强化


    多元引导,全面强化

    ——多动倾向的儿童教育例谈


    【案例】

    王老师,小浩又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拿着文具盒当枪玩了。”“王老师,小浩又在自己的书上乱涂乱画了,还撕书玩。”……面对学生接二连三的“小报告”,我不由得又一次皱起了眉头。

    从第一天的入学教育开始,小浩就以其独特的行为闯入了我的眼帘:跪坐在凳子上,时不时爬上教室的窗台,不时大声打断老师的讲话……难道小浩没有经历过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特意与小浩的奶奶进行了交流。原来,小浩虽然上了三年幼儿园,但由于从小自控能力极差,往往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点儿都不听老师的话,老师管不住他,就放任他在教室或校园里游荡。难怪小浩没有一丝规范的意识!面对这个即使被奶奶训斥但仍自顾自玩耍的孩子,我的心蓦地一沉。

    入学后,小浩更是状态百出:上课时动动这儿、看看那儿,把书本、文具弄得七零八落;常常发出怪声或擅自离开座位,或者悄悄地咬铅笔、吮手指、切橡皮;课间更是活跃异常,跟同学追逐打闹,甚至打伤同学;更可怕的是,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的情绪会变得非常极端,大声地喊叫顶撞老师,不停地跺脚、推桌子,甚至打自己的耳光,用文具盒撞自己的额头。这样的学生,远远超出了印象中所谓“顽皮学生”的概念。怎么办呢?利用课余时间,我上网进行了搜索,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觉得小浩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多动倾向。这样的儿童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有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等倾向;这样的儿童并存在着扰乱课堂秩序、自伤、伤人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心理健康成长及身体的正常发育。上述种种,与小浩平时的表现非常相似。


    【对策】

    了解了症结所在,如何对症下药就成了教育的关键。美国研究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的著名学者巴克利认为:注意力缺陷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机制是儿童不能抑制自己的行为,不能自控。看来,多动儿童捣蛋、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是他们不想学习,也不是他们故意要跟老师作对,只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他们的行为,理解他们的表现,包容他们的过错,同时寻求良好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逐步改变自己的行为。


    一、加强家校联系,进行交流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小浩生活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呢?我带上查阅的资料,对其进行了家访。从家访中我了解到,小浩在上幼儿园之前是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对其极其溺爱,因此养成了他飞扬跋扈的性格。小班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父亲因工作繁忙将孩子托给爷爷奶奶抚养,但小浩一点都不听爷爷奶奶的话,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大哭大闹,乱砸东西,还扬言要离家出走,不知被父亲狠狠地揍过多少顿。原来,是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小浩的特殊性格。我把带去的相关资料给家长查阅,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患病的原因,并针对了解到的情况,要求爷爷奶奶克服对孩子溺爱与娇惯,努力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要求父亲纠正急躁、粗暴的缺点,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对孩子多加关心、体谅,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二、明确行为要求,唤起自我教育

    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的体验和反应,要转变儿童的多动行为,必须让儿童对自己的多动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针对小浩的特点,我利用班会时间引导学生表演故事,如“小猫钓鱼”“小猴子下山”等内容,通过角色不同表现、不同效果的对比,引导学生特别是小浩积极参与讨论,使他在讨论中懂得好动、不专心是学不好本领的,是不受人欢迎的,增强他克服多动行为的自觉性,启发他用积极自觉的态度去学习和活动。


    三、设计游戏活动,提高自控能力

    多动倾向的儿童精力比较旺盛,对于他们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其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因此,我有意识地让小浩参加一些需要耗费精力的活动,如跑步、跳绳等各种强体力的活动。他喜欢拿扫把玩,我就因势就利,利用每天的打扫时间引导他参加劳动,负责教室的打扫工作。为了让他学会遵循规则,我还设计了很多游戏,让他跟同学一起进行游戏,让他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纠正不良行为和抑制不良情绪。


    四、引入评价机制,优化自身行为

    由于多动倾向的儿童自控能力较差,要改变他的行为,就必须提高他的自控能力。这时,就需要老师利用一些方式与手段,刺激其滞后、麻木的神经,让其行为更持久、更有效。我根据小浩“多动”的实际情况,制作了一张规范执行情况反馈表,对他在各个阶段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定期与小浩及其家长进行交流。通过几次反馈,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保证尽最大努力去弥补缺点。


    【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与矫正,小浩虽然还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很好地遵守学校纪律,但上课时插话、做小动作的情况明显减少,也不再经常顶撞老师,伤害同学或做出自伤的行为。原来,真诚地接纳孩子,以自己的关爱之举,与家长形成合力,付出爱心与智慧,就一定能够使孩子摆脱多动倾向的困扰,重新找回童年的快乐。



    • 标签:
    • 小学
    • 生理疾病
    • 身体攻击行为
    • 扰乱课堂秩序行为
    • 焦虑问题
    • 单亲家庭
    • 溺爱型教养方式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