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在摄影中的应用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摄影是一门用光的艺术

             光,我们每一个人对它都很熟悉。光是自然界的“命脉”,万物生存的必然条件。离开光,世界将失去色彩,人的眼睛将失去其视觉的功能。视觉是由光源直射或者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眼球的视网膜,引起其中感觉细胞的兴奋,再经视神经传入大脑产生视觉。由于光的作用,视觉才能辨别感受外界物体明暗和颜色特性。所以说光是帮助我们知觉空间的最重要的标志物,是揭示生活的因素之一。

             对于摄影艺术来说,光是摄影的灵魂。摄影离开了光,就等于画家失去了笔,雕刻家失去了刀,音乐家失去了音乐一样。所以摄影与光线是鱼和水的关系。画面中影像的形成、黑白影调的分布、色彩的再现与还原都同光线有密切关系。

             光可以比喻成一个流动的物体,时刻在发生着变化。摄影者就是要熟悉它、掌握它、利用它,让它来为摄影艺术服务,让它来实现摄影者的创作意图,完成主题与内容的表现。

    • 光的基本特征

    所有的光,无论是自然光或是人工室内光,都有其特征:

    1、明暗度    明暗度表示光的强弱。它随光源能量和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光线的强度,可以分为硬光和柔光或者散射光。

    2、方向    如果只有一个光源,方向很容易确定。而有多个光源诸如多云天气的漫射光,方向就难以确定,甚至完全迷失。

    3、色彩    光随不同的光源,并随它穿越的物质的不同而变化出多种色彩。自然光的色彩与白炽灯光或电子闪光灯下的色彩不同,而且阳光本身的色彩,也随大气条件和一天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 我熟悉的光
    活动类型:
    讨论交流
    活动名称:
    我熟悉的光
    活动描述:
    谈谈你对摄影中光线运用的理解,或结合拍摄实例分享你得心应手的光线运用法则。
    • 自然光的变化

       

            自然光照明受客观条件限制很大,许多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年有四季,天气有阴晴,地球的自转使光源始终不能停留在相对空间的某一点上,这些客观的变化规律,直接给自然光照明构成了复杂的影响。

    • 光质

            小时候玩过手影戏吧,用手电在白墙上投射出影子的把戏。

            打开手电,墙上就会投射出清晰的影子。如上图的例子,阴影清晰、轮廓鲜明。在手电筒前方挡一张餐巾纸,咦!影子变了。见下图:

            阴影变模糊了,轮廓也不见了!很显然,光线质感发生了变化。没挡餐巾纸前,光线是硬的,投影非常清晰,挡之后呢,光线变软了,投影十分模糊。    

            所谓光质指的就是拍摄所用光线的软硬性质,可分为硬质光和软质光。硬光就是强烈的直射光,如晴天的太阳光、人工的聚光灯。太阳是离我们14710万千米的最强点状光源,在晴天时,也是最强的硬光源。软质光(即柔光)没有明确的方向性,更柔弱,常见如乌云或大雾下的太阳、各种漫反射、泛光源等。

    • 硬光和柔光


    硬光的效果

     

    柔光的效果

            概括来说:硬光,就是点光源发出的光线;软光,就是面状光源发出的光线。

    • 谈谈你对硬光和软光的理解
    活动类型:
    讨论交流
    活动描述:
    联系生活谈谈你对硬光和软光适用场景的理解,分析两种质感的光线在画面内容或情绪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 光线是有色彩的

            尽管有的时候光线看前来像“无色”的,但它其实也是有色彩的,我们称其为色温。只是我们的眼睛和大脑组成的“计算机”能够调整感知、适应变化,我们很难注意到罢了。但是数码传感器和胶片则会记录下我们看不到的色彩。

            清晨和傍晚的阳光拥有温暖的色调,中午阳光投射的阴影则会变的很蓝。钨丝灯光明显偏黄,而且反射这种光线的表面也会呈现出相应的颜色。

            对于数码相机而言,你可以使用白平衡功能来消除或强调光线的颜色。例如可以增加风光或人像照片中的暖色调。对于胶片电影的拍摄则必须根据拍摄环境选择适当的胶片,或者采用滤镜补偿。

            小提示:晴天拍摄的风光片,特别是阴影部分会非常蓝,这时将相机的白平衡设置为阴天可以在照片中增加金黄色,相当于在镜头前加了一片暖色滤镜。

    • 室外直射光

            所谓直射光,是指太阳没有被云雾和空间中的介质遮挡,直接把光线投射到地面上。自然界中的景物和物体的表面有较明显的受光面、阴影面和投影。也可指光源的光线有明显的入射角。

            直射光照明情况下,如果注意时间、光线不同入射角的选择,就能较好地再现时间概念、气氛效果、立体形状、表面质感、空间透视等。直射光具有丰富的变化,但受时间、地理条件、场景环境的影响,光线条件会发生很大差异和不同,使其复杂化。仅以一天内的时间变化来看,就可出现许多不同的光线照明效果。如太阳同地平线所处的角度不同,画面效果也就不同,意境气氛也会不同。

     

    • 不同光线在摄影中的表现

             根据相机、被摄体和光源所处的方位,光线可打在被摄物体的任何一面上。当主光源很强时——如明亮的阳光——从相机来看,光落在被摄物体不同部位,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光线主要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顺光

    2、侧光

    3、逆光

    4、顶光和底光

    • 顺光

           

            顺光是指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一致的光线。在这样的光线环境下,被摄主体面向镜头的一面被照亮,受光面不会产生阴影,主体色彩以及形态等细节特征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顺光拍摄会使主体没有明显的明暗变化,从而缺乏层次感和立体感,使画面表现略显平淡。如果想要避免这份平淡,我们可以选择色彩艳丽的事物作为画面主体,利用顺光将主体的色彩充分地展现在画面中,以提高画面的吸引力;也可以选择色彩对比较大的画面,利用色彩间的对比关系使画面更加精彩;还可以为画面安排一些前景,来增加画面的空间感。

    • 逆光

           

            逆光是指从被摄主体的后面正对镜头照射来的光线。在逆光环境下,由于被摄主体面向我们的那一面几乎背光,因此很容易使光源区域与背光区域形成明暗反差。不过一般情况下,逆光下的主体很容易出现曝光不足,如果想要表现主体表面的颜色等细节特征,我们应避免逆光拍摄。

            想要在逆光环境下拍摄出精彩的照片,我们可以利用相机对画面亮部区域测光,以此来压暗被摄主体亮度,得到被摄主体剪影的效果。虽然剪影效果不能使被摄主体的色彩等特征得到体现,但是也很具有艺术魅力。在逆光下形成的剪影效果恰恰更能将被摄主体的形态轮廓特征在画面中充分体现。另外,在拍摄美女人像时,利用反光板或者灯具对人物面部进行补光,可以获得温暖清新的逆光效果。

    • 侧光

           

            侧光是指来自被摄主体左侧或是右侧的光线,并且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相机的拍摄方向成90°左右的角度。

            利用侧光拍摄,可以使被摄主体产生鲜明的明暗对比效果,而被摄主体的受光面会展现得非常清晰,背光面则会以影子的形态出现在画面中,使画面表现得非常有质感。所以,侧光常会用于表现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立体感的画面。

    • 前测光

            前侧光也被称为45°侧光,是指来自主体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并且光线的照射方向与相机的拍摄方向形成 45°的水平角度。

            利用前侧光拍摄,可以使景物朝向镜头的一面大面积受光,而局部的背光面会产生阴影效果,这种效果比较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习惯,景物的受光面可以展现出色彩、形态等细节特征,背光面可以与受光面产生明暗反差,从而增加画面的空间立体效果,使画面不显平淡。在拍摄建筑、人像、花卉题材时,我们经常会用到这种 45°侧光。

     

    • 侧逆光

     

            侧逆光和逆光类似,都是从被摄主体的背面向我们镜头射过来的光线,不过,侧逆光是与我们相机的拍摄方向形成120°~150°的角度,而逆光是正对镜头,这种拍摄角度上的细微调整,会使得到的画面效果有所不同。

    • 顶光

            顶光是指从被摄主体的顶部向被摄主体照射的光线,与我们的相机维持在90°左右的垂直角度。

            在我们平时拍摄时,顶光的运用与侧光、顺光等光位的运用相比会比较少,因为这种光线在拍摄人物或者是一些建筑题材时,仅会表现被摄主体的顶部特征,而其他区域则出现在阴影中,所以我们比较少用这种光线。通常,顶光在拍摄静物题材等需要表现被摄主体顶部细节的时候使用。

    在太阳光为顶光时,可以让人物稍微仰起一点头,以避免人物脸部出现严重阴影

    • 脚光

            脚光也可以称为底光,是指从被摄主体下方向被摄主体照射的光线。其实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少有机会看到脚光的效果,因为脚光并不像顺光、侧光、逆光等光线那样常见。脚光更多地出现在舞台剧、戏剧照明中,或是在晚会、演唱会的布光中,而广场上的地灯、低角度的反光板等也带有脚光的性质。

    • 太阳初升和太阳欲落时刻

            这段时间光线很有特点,太阳的光线要透过浓厚的大气层,穿过晨雾和傍晚的灰尘照射到地面上,由于空气中介质的作用,达到地面的光线被大量散射,此时此刻光线比较柔和。但是地面上垂直的景物受光面相对来讲照度高、亮度大,地面一般的景物则受光少、反射和散射光能力差,垂直于地面的物体的背阴面得不到充足的辅助光照明,所以两者反差较大。

           再者,被太阳光照射的景物和地面上没有被照射的一般景物也有较强的亮暗反差和间距。由于太阳近似于平行照射,它同地面所成入射角小,照射角度低,地面上物体的投影比较长。一天中这段时间光线色温比较低,变化比较大,光线中多橙红色的长波光。这时如果能站在逆光的角度登高远眺或俯视远方,就可以发现各种景物透视效果强烈,近浓远淡、近深远浅的效果十分明显,大部分景物周围被晨雾、雾霭所笼罩,似乎每个景物的外表都被披上了一层纱,朦朦胧胧、有藏有露、有虚有实。除地面景物之外,天空上的云彩也形状各异,在逆光的照射下,有的风姿翩翩,有的轻柔飘洒,有的浓颜弥补,有的蓬松淡雅;有时它们沉寂不动,有时它们漂浮不定。

    • 太阳初升和太阳欲落时刻

    1、选择拍摄方向和高度

            使被摄景物呈现在逆光和侧逆光之下。根据拍摄主体、内容的需要,有时利用仰角度,表现彩霞满天,朝气蓬勃的气氛,使画面大面积呈现明快、活泼的色调,给观众以抒情和诗的意境。

            有时可以直接以太阳为拍摄对象,加以地面景物的陪衬,这样的画面有气魄,并具有某种夸张意境,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2、注意选择前景

           由于所有景物被晨雾、暮霭包围,远处的景物失去了大部分层次和质感,似隐似现,有藏有露,比较含蓄,富有意境。这时景物透视感比较强,远淡近浓,近深远浅,选择深色调的前景就有助于加强空气透视效果和表达浓郁的气氛。

    3、注意画面中的影子

           早晚时间由于太阳与地平面所成角度比较小,所有物体都有很长的投影,有时根据主题和内容需要,可考虑让影子参加构图。影子可以给观众造成强烈的时间概念。拍摄上学的儿童、晨练的人们、上班的公认,影子是很富有表现力的。

           早晨太阳初升和傍晚太阳欲落的时刻,其光线条件有好多相近之处,一般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但它们也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如日出时空气清新,经过一整夜的“沉淀”、地球的自我“吸收”,空气中介质减少,夜间没有太阳照射,地面上一切物体蒸发也少,所以使得早晨日出光线较日落时清晰、明朗,物体接受照明后反差增大;而日落时空气中介质比较多,人们经过一天时间的生活、工作、运动,使空气变得比较浑浊,缺少生气,反差也比较弱,两者的色调也不相同。早晨的光线较纯正,色彩偏金黄色;而傍晚的光线色调缓弱,色调偏橙黄色。

           早晚光线运用也贵在灵活与变化。早晨和傍晚这段时间十分短促,光线变化大,摄影者事先要对拍摄内容有所构思,同时要密切关注光线强弱的变化,色温的高低,在转眼即逝的时间里,捕捉绚丽多彩的瞬间。

    • 正常照明时刻

           这段时间是人们正常工作学习的时间,光线入射角比较正常,光线条件也趋于稳定。太阳照明亮度适中,地面上的反射光和天空中的散射光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明亮而柔和的补助光,对于太阳直射光照明的一切景物的阴影部分给予了辅助照明,使景物明暗反差鲜明而正常,影调层次丰富而柔和,物体的立体感、质感都能正确再现。这段时间光线色温稳定,时间比较长,给我们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 顶光照明时刻

            这段时间太阳的位置几乎同地平面的景物垂直,特点是:光照度比较强烈,空气中介质减少,地平面的照度很高,垂直物体的垂直面受光少,物体投影较短,景物反差增大,阴影部分得到的反射光少,物体顶部受光部分的质感不能得到正确表现。也就是说,顶光照明尝尝造成亮的过亮,暗的过暗,往往不能正确地把所要表现的物体全部记录下来,还会造成失真和变形。

            按照正常的生活规律,在这段时间里,人们精神疲乏,情绪低落,生活与工作的节奏变慢或近似于停止,人们需要休息,精神状态与面部表情不佳。这段时间不适宜拍摄以人物为主的画面,因为这种光线对于人物的面部立体形态,会形成歪曲丑化的作用。

            顶光拍摄尽管有上述不足的地方,并不是说在这段时间里绝对不能拍摄,我们在实际拍摄工作中如果注意总结、观察、认识、了解这种光线,还是能够根据具体内容与拍摄构思来灵活运用它的。

    • 顶光照明时刻

    1、利用多层和重复景物,人为强调空间层次关系

            拍摄以风景、建筑、大自然为主要对象的画面,要尽量地利用俯拍角度,使被摄体明亮的顶面与后面物体的垂直面即阴暗部分重叠,形成冥想的轮廓光条。这种方法可化顶光照明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并充分地加以运用。

    2、避开不正常顶光投影,按人脸暗或亮部曝光

           拍摄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时,为了避免顶光照明的不足,可以抓拍或者调整一下被摄对象的位置,使人物的脸部置于明亮或阴暗部位,认为打破脸部不正常的顶光照明状况,同时侧光要按脸部的主要部位定光。如果调整后脸部处于阴影部位,顶光照明就变成了高逆光效果,反而有效地勾画了被摄体的轮廓线条。

     

    • 室内自然光的运用

    人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工作、学习、人际交往都同室内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对于室内自然光的了解、熟悉程度,如同一日三餐一般,已经成为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在这样一个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表情自然,不受任何拘束,生活气氛浓烈,这是摄影艺术需要表现和开拓的一个重要区域。

           室内自然光不同于室外自然光,要考虑的因素比室外自然光多,影响曝光的因素也来自各个方面。室内自然光主要是受室外自然光的变化制约,加上它本身的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室内自然光变得复杂起来。如四季光线强弱的变化、地理位置的高低、天气的阴晴、一天内时间的变化带来的额位置的高低和室内环境条件自身影响,;如门窗的多少、大小、朝向,寓所的高低,房屋周围环境开阔还是堵塞,室内四周墙壁反射光能力强还是弱,门窗投射光能力大还是小等,均会使室内自然光受以上各种因素影响而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

    • 室内光线的特点

    1、光线有固定的方向性

           不论室内的门窗还是厂房车间的天窗,它们是固定的,不会轻易挪动改变,光线总是要通过门窗进入室内。所以光线有固定的方向性(这里不包括光源直射照明)。

    2、光线柔和细腻

           进入室内的光线,要通过多重介质——纱窗、玻璃、窗纸、窗帘等物体,由于这些介质的吸收和扩散,到达室内的光线亮度、照明强度会随之减弱,有柔和细腻的过度层次。

    3、明暗反差大

           由于室内反射光能力明显比室外自然光下物体反射光能力差,构成了这种反差大的特点;尤其在室内有直射光照明时,亮暗间距更为突出明显。在拍摄中,被摄体离光源越近,反差越大;距离光源越远,反差越小。

    • 室内自然光的运用

    1、运用室内自然光强调现场气氛

            拍摄工厂车间、会议室、陈列室、展览厅等室内大场面时,最好采用室内自然光的逆光、侧逆光或顶逆光光线,这样可收到气氛浓烈、环境特点明显的效果。

    2、注意现场光与室内自然光的综合运用

            现场光就是拍摄场景中存在的、并非摄影者人为加上去的光源。如熊熊的炉火光,山东的电焊光,机器旁、展览厅内的照明灯光等。这些拍摄现场已有的光源比较真实与自然,而且亮度也较高,有浓郁的现场气氛,是摄影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需要充分利用和表现的对象。如果注意室内自然光和现场光合理的综合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室内的照明亮度,而且还能弥补自然光的照明不足。

    3、注意背景的选择与处理

            室内自然光不同于室外自然光照明,两者的差别在于:室外自然光照明下的景物,前后景物接受了相同照度,只是景物本身明暗不同,有接收光线后反射光线多少的差异。而室内自然光离光源近则亮、远则暗,差别很大。拍摄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时,要防止深色的头发、衣服等部位同暗色的背景相重叠,失去环境特点,人物外部轮廓特征也不能正确表达。

    4、充分利用反射光组成立体结构

            在室内自然光拍摄以人物为主的画面时,首先要确定主光的位置,借助一个门窗作为被摄体的主要光源,照明其主要部位,形成人物的侧光或斜侧光照明,强调人物面部的立体形态。但容易出现明暗反差太大的现象,这就要充分利用室内四周墙壁的反射光,构成明亮而柔和的补助光,使被摄体有柔和细腻的过渡层次。

    5、利用逆光照明交代情节

            逆光,在室内自然光摄影中是一种比较难于处理的光线。它有强烈的反差,有时要以亮的门窗作背景。逆光在稍大一点的场面,一般适合于表现人物动作、身姿、手势等,并用来交代人和人的关系,相互间的情节交流,同时可借助于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

    • 我青睐的拍摄场景
    活动类型:
    反思活动
    活动名称:
    我青睐的拍摄场景
    活动描述:
    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对你喜欢的拍摄场景进行概括和分析(可以涉及拍照时刻、拍摄方向、主题对象和光线的选择等方面)
    • 单反相机的镜头

              数码单反相机的构造源于胶片单反相机。通过镜头收集光线以进行成像,这一原理是相同的。但将接受到的光线进行成像的过程则是数码相机特有,可以说更近似于摄像机的特性。数码单反相机的内部由机械部分和电子部分共同构成,制作十分精密。

             镜头的内部包括组合结构复杂的多片镜片。根据玻璃材质、加工方法等不同,有多种不同种类的镜片。根据组合形式不同,最终画质也有所差异。但镜头性能并不简单与镜片片数的多少成正比。

             镜片中有些是固定在镜筒上的,有些则是可移动的。镜头头有可移动镜片(组)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现对焦、变焦或光学防抖。

    • 焦距

              镜片中心   焦距    图像感应器

              焦距是指从镜头的光学中心到成像面(焦点)的距离。

    • 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

              焦距越长,则越能将远方的物体放大成像;此距离越短,则越能够拍摄更宽广的范围。下图仅采用单片镜片进行说明,但实际上镜头的中心点由多片镜片的结构决定。

              短焦距会产生较宽的视场——这就是短焦距镜头被称作“广角”镜头的原因。长焦距产生较窄的视场,这类镜头被称作“长焦”镜头。

    • 单反相机的工作过程

             由于光线经过凸透镜产生是倒像,所以单反相机中需要用五棱镜(位于相机顶部)将影像再次颠倒回来。

             单镜头反光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反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取景器中看到外面的景物。

             透过镜头的光线照射在图像感应器上,转换成电子信号。然后由数字影像处理器进行多种图像处理,完成信号的数据化并传输至存储卡保存。到数字影像处理器为止的阶段用于完成成像,存储卡仅起到储存数据的作用。

    • 光圈的结构

            

            光圈叶片位于镜头内部,用于调整通光量。光圈叶片的位置因镜头种类不同而异。光圈由多片叶片构成,通过类似于瞳孔的放大缩小动作来控制图像感应器的受光量。同时光圈还具有调整虚化效果及锐度的功能。

             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我们不可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形,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

    • 光圈通光量

    光圈叶片打开时大量光线通过

     

    • 光圈的参数

             表达光圈大小用的是f值。一般来说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f44,f64。光圈f值越小,光孔口径越大,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多,光圈f值越大,通光孔口径越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就越少,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好是下一级的2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F5.6的通光量是F8的两倍。同理,F2是F8通光量的16倍,从F8调整到F2,光圈开大了四级。简单的说就是,在快门速度(曝光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光圈f值越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画面比较亮;光圈f值越大光圈越小,画面比较暗。

    • 景深的概念

            

            光圈是决定景深大小最重要的因素,光圈大(光圈值小),景深小,光圈小(光圈值大),景深大。举例来说:患有近视眼的朋友,不戴眼镜的话,总是习惯性地眯起眼睛看东西,这样往往看得清楚一些,套用摄影的术语,这就叫做:缩小光圈(瞳孔),增加景深。光圈叶片数就是指镜头内用来调整光圈的叶片数量。一般来说,数量越多,在光圈的调整时也就能实现更高的精度,焦外虚化也更加漂亮,目前镜头结构一般以6~9片是比较常见的。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 景深的应用

             背景虚化就是使景深变浅,使焦点聚集在主题上。在焦距一定的情况下,大光圈镜头景深浅效果可以营造更好的背景虚化效果。这是不改变构图、透视效果下唯一可以改变景深的方法。相同焦段的镜头,光圈大一档往往价格就要贵上好几倍,这是因为大光圈镜头可以轻松拍摄出梦幻般的背景虚化效果,这是其它小光圈镜头所不具备的。光圈镜头可以有更好的背景虚化效果,实际上就是追求浅景深的效果。景深是合焦平面前后的清晰范围,大光圈会减少这个清晰范围,而后景深小于前景深的缘故,我们常常因此而获得漂亮的背景虚化效果。

    • 白平衡

             光线具有颜色,例如荧光灯的光偏绿、钨丝灯的光偏红或偏桔色。白平衡的功能就是对光线颜色的影响进行补偿。

             数码相机在不同的光源下都能以适当的色调进行拍摄,而白平衡就是用于实现色调调节的。白平衡的基本概念是“在不同的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对在特定光源下拍摄时出现的偏色现象,通过加强对应的补色来进行补偿。使用胶片相机时,为了对这些偏色进行补偿,拍摄时要用彩色滤镜。数码相机的基本原理与其类似,白平衡功能就相当于彩色滤镜。但在彩色滤镜中没有类似“自动白平衡”的滤镜,在这点上两者有很大区别。一般使用时选择AWB(自动白平衡)就足够了,但在特定条件下如果色调不理想,可以选择使用其他的白平衡选项。

            清晨和傍晚的阳光拥有温暖的色调,中午阳光投射的阴影则很蓝。对于数码相机而言,你可以使用白平衡功能来消除或强调光线的颜色。例如可以增加风光或人像照片中的暖色调。

    • 光圈的运用
    • 闪光灯

             对数码单反相机来说,闪光灯就像“第二个太阳”,与数码单反相机的特性匹配非常良好。如果想在昏暗环境中把被摄体拍得明亮,可以提高ISO感光度,但还是更推荐使用闪光灯。闪光灯的光线色调接近日光,在照亮被摄体的同时,还能凭借其纯净的光质来使被摄体如实显色。由于闪光灯闪光时间很短,还能起到定格被摄体动作的作用。在室内拍摄时,即使看上去足够明亮,但实际拍摄到的照片经常会比较昏暗,有时候使用室内灯光很难调整出合适的色调。而使用闪光灯在轻松照亮被摄体的同时,还可省去繁杂的色调调整作业。

            闪光灯不仅可以作为室内摄影时的主要光源,还可以作为逆光或窗边等场景下的辅助光源。在逆光条件下,曝光经常会受背景亮度影响,导致被摄体变暗。当然我们可以用曝光补偿来提亮被摄体,但这样可能会导致快门速度明显降低。在这样的场景下,与采用曝光补偿来勉强获得亮度的做法相比,使用与背景光线等同强度的辅助光(闪光灯)打亮暗部的拍摄方法更适合一些。这种方法在逆光的室外场景也很有效。在保持背景亮度的同时,可将面前的被摄体也拍得很明亮,是适合在风景区等处拍摄纪念照的技巧之一。

    • “追求什么”的基本原则

    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有时也称之为主体)。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情,甚至可以表现该题材的一个故事情节。主题必须明确,毫不含糊,使任何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2、一幅好照片必须能够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换句话说,使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

    3、一幅好照片必须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只要根据这三条基本原则开始思考,就会发现你作为摄影者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你会用心得标准去观赏一幅美丽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会开始运用摄影家的眼力通过取景器去观察世界,从而用全新的方式捕捉画面。

    • 拍摄中如何突出主体?
    活动类型:
    讨论交流
    活动描述:
    描述一种你认为有效的能够突出拍摄主体的方法
    • 画面景别

             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照片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景别共分五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 景别试题
    活动类型:
    练习测试
    活动名称:
    景别试题
    活动描述:
    关于景别的练习测试题
    • 人物拍摄构图分析
    • 构图技巧——把场景简单化

            新手学摄影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便是太贪心,想把眼前所有的东西都拍下来,希望别人也可以跟自己一样看到有趣的东西。虽然拍下所有元素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记录,但这样往往令你的照片欠缺一个明确的主题,以至于显得过于杂乱,反而失去了当中所表达故事的意义。相反的,可以试试把场景尽量简单化,只拍一些真正有趣的东西,去掉多余或不相关的元素,你会发觉照片的主题会更突出。

    • 构图技巧——填充相框

             一幅照片如果四周有很多不相关的事物、或空白位置,这样会导致主角不够突出,这时大家可以试着尽量把照片填满,利用好变焦功能,或是多走几步,让照片更充实丰富吧。

    • 拍摄技巧——不要总把主体放在中间

             很多初学者总会把主体放在照片的正中间,这样有时会使照片显得普通不耐看,试试好好利用三分法或黄金分割法,把主体放在那4个交叉点上,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会更好看。

    • 构图技巧——预留空间给"移动中的对象"

             人类看到某一物体后常常会想象下一秒它会怎样做,或是变成什么呢?因此在拍摄一些会移动的物体时(不论是否真的会移动还是感觉上会移动),请在其移动的方向留一点空间位置,这样照片会显得比较和谐。

    • 构图技巧——虚化背景,突出主体

             这个构图方法可以说是摄影人必会的,利用浅景深效果,可以从凌乱或复杂的背景中突出主体,不但适用于人像拍摄,在静态对象、风景特写、建筑摄影中也能派上大用场。

    • 构图技巧——善用颜色对比

            对比可以说是构图技巧中最容易又重要的技巧之一,新手可以从颜色对比中学习,你只需要找出相反的色系来拍摄便可,例如黄蓝、红绿等。构图时除了可以把这两种颜色并排对比外,也可以利用包围的方法(例如绿叶丛中的一点红)来表达。

    • 不要死守理论,自由发挥

             其实用光或构图技巧的理论只是一个开始,到真正拍摄时你可以大胆一点去尝试,只要能够表达出该照片背后的故事,一些打破常规的用光和构图方法反而可以加强照片的感染力!

    • 感触创意 · 感受艺术 ,敢于用色 · 善于用光
    • 标签: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