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发展
第一代数字化校园——整体主义时代 第二代数字化校园——人本主义时代 特征 特征 全校应用(全局应用) 信息共享 业务联动 实现全局应用与个人应用有机结合并使个性化应用得到充分满足的信息化成熟阶段。 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 “一个核心”:以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应用为核心;
“两个重点”:以数字化学习与校务管理系统为重点;
“三个集中”:数据集中,设备集中,应用集中;
“四个特征”:概念特征,工程特征,标准特征,文化特征;
“五个统一”: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EC2.0与EC1.0相比,突出的应用模式包含三个方面:信息聚合模式、服务整合模式、协同工作和个性化应用模式,充分体现人本主义、集体智慧和长尾思想,体现大学的文化创新精神。 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 数字化环境 数字化管理 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科研 数字化生活 网络与系统运维体系 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 信息与应用服务体系 效果 进展 消灭了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实现的信息整合、共享、跨部门间的业务联动、协同工作和一站式服务,促进了学校的管理集约化。 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先进有效,网络与系统运维体系建设起点高、效果好进展顺利,信息与应用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完整、实用、效果良好。 -
成果
一、五个数字化
第一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被校领导形象地比喻为支撑虚拟校园的“五棵大树”。
1、数字化环境建设
完成了校园网核心系统的改造,提高了网络的覆盖率,可靠性,加强了带宽管理,病毒防范等功能;完成了三校区六个点视频会议系统的建设,该系统具有召开视频会议和跨校区进行网络实时授课和同步课件制作功能,是国内高校最先进的系统之一;完成了数据中心机房和数据中心系统的建设,两台IBM P690配置 40GB内存和40颗CPU,一台SUN E6900配置40GB内存和20颗CPU,光纤存储网络SAN 配置34TB的存储容量,并在此环境下配置了ORACLE 9i数据库,IBM Websphere中间件软件,目录服务软件,电子邮件软件,门户软件等多种软件,达到了国内最先进的(企业级的)系统架构和设计;完成了4个校区219间多媒体课室的建设与改造。
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包括网络带宽的升级,网络设备的升级和优化,网络管理、安全、运维、服务的加强等。
中山大学的数据中心是一个具有高处理能力、高可靠、海量存储的系统、是一个安全的数据保护、统一用户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的系统,对于支撑各种应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2、数字化管理系统
在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和统一门户的基础上,开发了“安全管理,招生系统,数字迎新,学生收费,教务系统,排课系统,学工系统,团委系统,研究生系统,就业系统(接口),校友系统,OA系统,档案管理(接口),科研系统,人事系统,工资核算系统,资产系统,国际交流,留学管理,网教系统”等共20个系统。
校务管理系统一期工程,内容覆盖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特别是全校的OA系统,本科生管理与服务的跨部门的业务整合、信息共享、一站式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3、数字化学习系统我校数字化学习系统包括:资源制作平台,资源管理平台,教学与学习平台和教务管理平台;教学资源包括:运行在网络教学与学习平台上的1100门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28个,各类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约3TB,特色教学录象和教学资源约500种以上,专题学习网站24个,精品课程网站18个,进行教学改革实验课程19门。
在数字化学习上,起动了“博学工程”二期建设,以平台建设、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技术应用推广为先导,通过将数字化学习平台,数字化教学模式,数字化学习方法相融合,以宏观层面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微观层面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
4、数字化科研系统
包括科学计算平台,常用科学计算工具软件,学术交流平台,国内外学术研究信息(期刊),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技术服务,网格计算节 点和网格计算服务等内容。5、数字化生活系统
包括校园卡系统,网络电视系统,影视与音乐网站,学生社团网站,各类协会网站,各类专题文化网站,各类生活指南网站,外部信息与新闻频道等内容。二、三个体系
第二代数字化园的主要建设内容。1、网络与运维体系
图1:白皮书封面
图2:运维体系
图3: 监测体系
借鉴ITILv3最佳实践方法和流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给予补充,紧密融合组织、制度、流程、预案及演练等,将传统的“技术管理”与现代的“业务管理”有效结合,进行网络与运维体系建设,实现日常运维有效管理,保障网络及系统的稳定与效率,持续优化体系架构和流程,不断提升中山大学的IT成熟度。2、信息与安全体系
图4:白皮书封面
图5: 安全体系1
图6:安全体系2
按照持续、全面、有序地提升学校信息环境中的安全状况,使学校在信息安全方面进行有效的投入,避免形成绩效不佳的“成本中心”,制约学校IT投资向教学、科研与管理上的价值转移。有步骤、有计划、有方法地持久实施,建立一个持久的信息安全管理框架。3、信息与服务体系
图:幻灯片58
文字:以“ITIL最佳实践”框架为指导、《中山大学IT服务支持体系发展白皮书》为发展依据,通过流程管理—规范工作—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达到规范IT服务管理。
为学校成员提供职业化、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模板化的IT服务支持。
根据不同IT服务群体的应用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支持,结合服务级别管理进行差异化服务和更加及时全面的服务, 即为关键用户提供差异化、主动式服务支持,快速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加强各校区院系、行政单位网管员团队建设,协助完善院系单位用户内部网络管理,优化物理链路环境,以提高重要用户的满意度;
开展全方位、多形式的用户网络知识、信息安全、网络资源的宣传,拓展、完善应用业务及网络资源,提高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的满意度。
三、三种模式
1.信息聚合模式
建立“中山大学个人信息中心”。基于Web 2.0的技术和思路,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下一代信息应用,为用户个性化信息主题聚合、高时效性信息获取、知识信息过滤与积累提供方便。同时,个人信息中心是一种个人的“随身资料库”,提供多种信息聚合的模式,融入了基于网络开发式模式的维基百科、逐渐开放的资源软件、以及一种广泛意义上的Daily Me(博客)等。
2.服务整合模式
建立“中山大学面向社会信息与服务平台”。重新规划服务的内容及形式,整合现有信息与服务(如招标采购、产学研服务、人才提升服务、咨询顾问服务、医疗服务、招生服务等等),并不断挖掘社会需要,丰富服务内容。实现面向个人、面向机构、面向社会等三类用户的注册和身份认证机制,为全校服务提供统一的认证管理。
3.协同工作和个性化应用模式
建立了“面向个人的信息服务与协同工作平台”,平台提供内容创建、信息聚合与订制、服务整合与订制(简单服务及校务系统服务)、协同(引擎、即时通讯等)、圈子(科研、教学、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内容。
四、一个领域创新
中山大学医疗信息共享平台
中山大学于2006年初向社会各界提出了“走进一家医院,八家医院为你服务”的构想,2009年,中山大学医疗信息共享工程基本完成,其建设指导思想为“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新协作模式”。核心是实现共享服务,即在中山大学所属的8家医院之间合理优化配置医疗资源,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跨医院患者和公众健康信息的共享。
以服务患者为中心:共享患者的信息,方便医生诊断,辅助提高临床服务水平;减少患者的检验检查,努力降低或弱化“看病难、看病贵”社会关注焦点;构建医患互动大平台,使公众便捷获知中山大学医科的资源信息、健康知识等。
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促进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共同推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逐步促进各医院自己内部系统间整合,并扩展到与医保等外部系统的整合;
促进各医院间互通有无,协同共进,共同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建立新协作模式:为适应新医改政策的出台,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优化利用既有的医疗资源;全面推动医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山大学的品牌力;通过IT技术促进临床、科研、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创新和协作。
在平台基本功能稳定上线之后,将在纵向、横向上继续深化发展,进一步扩大共享范围,增加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效果,实现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决策水平。
区域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
本项目是由中山大学提出、清远是政府合作推动、IBM全球咨询服务部协助的一个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创新研究与应用项目,也是对IT产业有着巨大拉动力的项目。本项目总体目标是:整合资源、构建平台、提升服务、促进健康、支撑医改。整合资源就是整合国家大型公立医院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平台就是构建区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信息平台,提升服务就是要通过区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对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促进健康就是以推动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为己任;支撑医改就是把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社会主义事业的优越性放在首位。
具体目标是:配合新医改方案的建设要点,首先建立中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协作信息平台;进而建立清远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协作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两个信息平台的互连和协同,形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动体制上在纵向、横向、以及纵横之间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和协调性的能力加强,以及医疗、公共卫生、保健的统筹和协调能力的加强,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建立标准化健康档案及其与临床信息一体化的联动更新,实现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电子双向转诊,实现区域委托、受托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实现区域卫生业务数据统计分析与决策。
区域医疗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包括:构建临床协同工作系统、构建医患互动系统、构建医疗管理系统、构建医疗资源信息中心、建设门户网站。临床协同工作系统:提供全面的、跨时空的患者资料为手段,使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全面了解患者身体情况,方便医生开展诊疗,提高诊疗质量
医患互动系统:提供便捷、新颖、自助的网上患者服务,包括医疗资源查询、实名制的预约挂号、患者个人资料的查询等服务。
医疗管理系统:以医疗服务质量监管为目的,实现医疗管理、护理管理、药学管理、检验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高风险与重点科室管理等。
医疗资源信息中心:以病人中心,打破市民/病人信息零散存储、重复存储、数据不一致的现状,建立与各医院的接口,实现统一的电子病历中心(健康档案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将病人在不同医院、不同时间的病历信息进行整合。
门户网站:在整合以上各系统和平台的基础上,建设服务门户系统。门户系统是用户与系统交流的界面,通过门户实现对患者和对医院的服务功能。
五、一系列标准
-
经验
一、创新之路
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体验式服务)、模式创新(参与式建设)
二、可持续发展之路
信息化是一项极具持久性的系统工程,只有阶段性,没有终结性。数字化校园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在应用上可持续、技术上可持续、投入上可持续、人才上可持续和机制上的可持续,要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中山大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核心内容是要在应用、技术、机制、资金投入、人才队伍这五个方面走可持续化之路。
一是应用的可持续性,要持续推出有明确需求,有较大用户群,有较大效益的稳定的,代表当前和未来价值的应用。
二是投入上的可持续,要合理处理好建设资金和运维资金的来源和使用问题,要把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资金和后期运行费用(设备的维护更新、资源的建设、教师的培训、网络维护管理、带宽的占用等费用)进行进一步的合理安排,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倡导厉行节约的原则,避免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断溜”。
三是人员的可持续,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每一个具体的项目可以由IT公司来做,但整体的规划还得由学校来做。稳定的建设队伍是系统顺利实施和运行维护及服务的重要保证,所以信息与网络中心需要一支稳定的人员队伍。
四是建设机制上要可持续,建设数字校园是高校一项长期的重要建设工程,必须得到领导重视,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全校协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评价
一、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黄达武教授的评价(节选):2008
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的启动揭开了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
该项目启动至今,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曾多次到中山大学参观交流,其校园信息化快速、高效的建设步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5年的辛勤建设,中山大学的校园信息化水平已步入国内高校的顶尖行列,其建设模式不仅在广东地区、而且在全国高校都形成了示范作用,国内许多高校如中国人大、复旦大学借助中山模式获得了校园信息化的跳跃式大发展。
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形成一个拓扑合理,性能优异的网络基础;具有精密运行、可靠保障的数据中心机房;高度应用集成,数据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应用系统;灵活可靠,资源丰富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性能价格比优异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完善实用的一卡通系统;逐步健全、有效实施的信息化建设的各种规范和制度。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的技术成熟可靠,整体指标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7年4月在中山大学成功举办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讨会》进一步肯定了中山大学的成果,尤其是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通过应用和数据整合,达到业务信息流转,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实现从应用系统建设至服务体系建设的转型。
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不仅引发中山大学教学和管理理念的变革,更引领国内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由应用分散型向应用聚合型转变,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通过整合基础设施节省大量重复建设的经费;应用和数据整合型数字化业务系统的实施,依托业务数据流的运转,控制学生欠收费现象,每年的直接效益高达百万;数字化教学应用的推广,给师生间开辟第二课堂,学生能够学习更多更广的有益知识,教师能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指导交流,多达1500门的课程大大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容;高性价比的曙光4000L高性能计算机群的使用,为学校科研研究提供一套通用的计算平台,减少了各单位在系统维护上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利用良好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出色的数据备份及管理机制,极大提高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信息安全,减少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
中山大学还通过详细的规章制度及各类标准的发布,规范学校信息化的各类流程,为今后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中山大学的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在国内高校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长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的评价(节选):2008
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建成了一个统一管理、稳定的、分层的、安全的、可扩展的、跨越四个校区的高速校园网络环境,建成了高可用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全校统一的数据中心核心应用服务,开发完成了包含招生、迎新、教务等20个业务子系统的高度共享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了包含资源制作、资源管理和网上学习等教学平台的体系完善、应用效果突出的数字化学习系统,建立了包括一卡通、社团网站、专题网站、娱乐网站等文化品味高、内容丰富的数字化生活园区,初步实现了校园建设的五个数字化——数字化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生活,拓展了中山大学校园的时空维度,实现环境、资源和校园活动的数字化,有效地提高了中山大学的综合实力与管理水平。
中山大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期工程采取了标准化、统一数据库、面向全局的综合应用的“五个统一”的设计思想,即“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 采用了J2EE平台、Oracle标准、B/W/A/D四层架构、组件技术、统一认证等具有可扩展的先进开发技术,建立了统一的共享数据库,建立了关联的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形成了体系完善、技术先进、覆盖广泛、应用突出的具有国内高校领先水平的数字校园平台,极大地改善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交流,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计算能力,推动了师生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为中山大学实现建设现代化、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远景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地,中山大学在数字校园建设中非常关注标准规范的制定与理论的总结,建立了包含九大类别的《中山大学校务管理系统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其中引用国家标准29个,教育部标准142个,学校自编标准达96个;建立了《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网络课件教学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技术规范》、《立体化教材建设资源规范》等技术规范;建立了包含网络与系统管理制度、教育技术管理制度、网络教育技术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四个部分的《中山大学信息网络管理制度汇编》;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软障碍与软环境建设”理论思考。这些规范与理论探索,已经成为中国高校信息化的高贵财富,影响并推动着中国高校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信息办主任宓詠教授的评价(节选):2008
本人认为该项目规划紧扣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发展目标的战略需求,规划内容完整、架构合理,使用技术成熟先进,信息化各系统间有机整合,各子项目建设规范、效益显著,项目实施的整体指标在国内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中山大学校务管理系统一期工程验收意见(节选)2007
2007 年 10 月 30 日 ,中山大学组织专家对《中山大学校务管理系统》项目进行系统验收。专家组听取了校务管理系统项目研制报告、技术报告、系统测试报告、用户报告,观看了现场演示,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在进行了充分讨论后形成验收意见如下:
1、中山大学校务管理系统于2003年10月签署合作开发合同,2006年6月对8个子系统进行了阶段性验收;2007年4月签署了补充协议。系统开发内容及需求变更已按合同和补充协议要求完成;
2、中山大学校务管理系统坚持五个统一(统一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原则,基于全校整体业务规划、设计和实施,真正实现了全局数据共享,能有效支持综合数据查询、一站式服务、辅助决策等高端信息应用,是中山大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3、中山大学校务管理系统基于J2EE平台,B/W/A/D多层架构,组件技术,总体框架合理、技术先进,能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
4、中山大学校务管理系统实现了按业务线索重组流程,建立了协同工作机制,实现了从分散应用向集中应用的转变。OA、本科管理一条线等子系统大部分已投入实际使用2-3年,功能基本满足相关业务部门用户需求,达到了改善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5、中山大学校务管理系统采取了大学和知名企业合作开发的形式,合作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了校务管理系统的发展。这种建设模式是有效的,是大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开拓性尝试。
6、提交验收的系统技术资料齐全、规范,符合验收要求。-
展望
一、建设面向服务的下一代校园网
高性能,核心层带宽达100G,汇聚层带宽达40G
多业务融合,实现语音、视频和数据三网融合
支持端到端的QoS和安全保证
使用网络虚拟化技术,提供虚拟网络云服务
二、建设面向虚拟设施的高可用数据中心
三、提供弹性计算云服务
四、提供云存储服务
五、提供科研计算云服务
六、提供云服务集成平台和门户服务-
出处
摘自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http://inc.sysu.edu.cn/dc/dc05/index.htm
-
-
- 标签:
- 中山大学
- 数字化校园建设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