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值得关注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她值得关注

    她值得关注


    【案例背景】

    期中考试前夕,我正好轮到值班在学校。七点的时候,我正在忙着备课,这时我班的一个女生悄然而到至。“老师,我想问个问问题”。我这才发现身后有一个人。我耐心地和她讲解了题目的来龙去脉,在这期间,她也表示理解题目的意思了,也就是听懂了。最后,我说了一句:“好了,快回教室做作业吧”。说完继续忙我的备课。“老师,我想和你谈谈!”居然她还没走。我放下手边的事,请她坐下来。“老师,我怕考试考不好”,说着,她用一个大拇指用力的抠着另一个大拇指。“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啊,我感觉你一直很认真,很努力啊。!”

    其实,我说的是心里话,在我们班上像她这样认真的学生就没几个,从心底里是很看好她的。

    老师,为什么我这样努力了,成绩还是这样呢?”,她低着头,不看我,依然摆弄着她的在拇指。我和笑了笑说:“学习成绩的提高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急不来的。”“那×××为什么就能提高得那么快呢?”一听这话,我一惊,她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突然间,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了!

    【解决过程】

    事情来得太突然,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啊,你才这样想呢”,我关切地问她,急切地想知道这倒底是怎么一回事。她开始哭泣,不停地抹眼泪。过了好一阵,她略微平复一点。“老师,你是不是感觉我很笨的。我感觉我自已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成绩还是不行。”,她继续哭。我安慰说:“学习也需要劳逸结合的,不能过于辛苦的”。她马上反驳道:“那可不行,我已经都比×××差了,再放松一点就更追不上了。她稍微努力一下,题目都能做出来,我为什么就不能啊?”说实话,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能以鼓励为主,并想方设法让她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来劝导她:“你有时心里是不是想得太多了,你越想要学好,有时就会捉弄你,越不让你如愿,那你这时还不如换种处理方法,比如和旁边的同学聊聊天什么的,聊些你都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适当地调节一下心情,缓解一下压力,不是很好吗?”“我一般不和同学聊天的,怕浪费时间。”我真是无语了。“那你可以和你家人说说啊。”说到这儿,她又开始哭了,是那种止不住地哭。过了一阵,她哽咽地说:“这点成绩,我感觉对不起我家里?”一听这话,我更是纳闷了。再三劝慰之下,她说了些家里的情况。她的家境不是太好,爸爸是个残疾人(眼睛残疾,几年前一次车社祸造成的),妈妈身体一向不好,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爷爷奶奶这么大岁数了还得在外挣钱。虽然家里对她没有太多的要求,但她自己给自己太多太多的压力了。在谈话期间,我还发现了一个小细节,就是她的大拇指,有些不太一样。经再三要求才让肯我一见:两个大拇指不少表皮均被剥落了。后来她道出了实情:“每当我题目做不出来时,我就用这种方法来发泄的!”我一惊,这不就是自残吗!我想想都有些害怕啊。和她又手把手交谈了好一会,最后我说:“以后,如果你心里有什么想不通的事欢迎你来这儿说,我不再是你的老师,是你的朋友!”她露出了会意的笑容。

    当天晚上,我找了她周围的几个女生了解一下情况,并让她们平时能主动找她一起聊聊,缓解一下也紧张的心理。我也及时和她爸爸取得了电话联系,说了一下今天发生的事,希望家里对孩子再多一些关心和关注!

    【案例反思】

    高三阶段,随着高考的临近,同学们进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状态,你追我赶,于是有些同学感到竞争激烈,压力大,心情紧张。教师和家长必须及时地给予疏导,学生自己也必须学会缓减心理压力。心理研究发现,保持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高考复习、备考。但压力过大,会造成紧张、急躁心情;没有压力,也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考生必须学会调节自身的心理压力。只有减轻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


    • 标签:
    • 高三
    • 焦虑问题
    • 学习方法问题
    • 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低
    • 家庭成员生理疾病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