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风细雨润无声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和风细雨润无声

    和风细雨润无声

    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乃受其教。”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提出批评,应该和风细雨化春风。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剖析人性弱点时指出:“人的思维有惯性,当你的思维朝某一方向倾斜时,就倾向于一直延续下去。”对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来说,他们一旦和老师作对,就会一直跟老师作对,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更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可是,如果我们老师能理解学生,爱学生,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身段,敞开胸怀,沟通了解的多了,他们就会从心理上真正的接受你,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下面是发生我在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和大家共勉。


    一、初识

    七年级新生刚刚报到,面对这样一群可爱而又陌生的面孔,我第一个记住了她——小华。她的马尾辫总是扎得很高,眼神中充满了骄傲,她的衣着总是和那些稚嫩的孩子们不同。

    九月初的天气还不是很凉,可是穿短裤就显得有些冷了。可她偏偏就穿了件肥大的衬衫和短裤。我明明知道她的穿着打扮过于显眼,但还是选择从关心的角度来说,“你穿这些太少了,会冻感冒的。”“没事,我不冷。”而她却一脸的不屑。

    我心里明白,这样的孩子会有很多“故事”的。于是,为了解开这些“故事”,我开始查阅她的自然情况表,爸爸、妈妈的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都有,没有什么异常。

    开学后不久,我就发现她上课总是溜号,不认真听讲,值日又拈轻怕重的,和女同学总是不和睦相处,但跟班里的男生却走得很近。于是我就找到她,起初我心平气和地跟她列举出她的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希望她能改正,可她还是一脸的不屑。于是我就稍微严厉一点跟她谈这些问题,并要求她必须改正,她就干脆两眼一眯,不说话了。

    上次的谈话没有取得成效,我于是改变了方法,换上一个轻松的氛围。有一天中午我特意没回家,利用在食堂吃饭的机会和她坐在了一起,聊了聊她的家庭,提到妈妈时,她说妈妈在外地工作,是在舅舅开的宾馆里做领班,说这些话的时候她还露出了自豪的表情。于是我就问,“你觉得妈妈的工作好吗?”她说:“挺好的啊,当领班多好,工资高还不累。”问到爸爸时,她说爸爸也在那边,具体做什么她不知道。我又问她现在跟谁生活在一起,没想到的是她跟一个40多岁的离过婚的叔叔住在一起,我就是觉得哪里不对劲,可还说不上来。但是通过这次谈话,我知道她在填写学生自然情况的时候没有填实情。


    二、旷课

    运动会前的某一天,学校进行团体操训练,我清点人数时发现她没来,我按照自然情况表上的电话号码给她打电话她不接,又给她妈妈打电话,结果提示停机。后来终于打通了她爸爸的电话,可是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告诉我,他是她叔叔。可是这位叔叔却安慰我说“王老师,没事,她在小学就经常旷课”。我当时真是大吃一惊。

    第二天,她还是没来上学。于是我拨打了她的电话,可是无人接听。打了一遍又一遍,终于通了。我赶忙问她在哪里,可她却淡淡地说:“我跟朋友在外面玩啊!”我当时就一愣,因为之前我曾见过她与社会上穿露脐装,叼着烟卷的年轻女性有过接触,而且她又没什么别的朋友。如果她辍学了,后果可想而知。于是我也装作轻描淡写的样子跟她说:“今天是星期一,你是不是忘记上学了啊?”电话那边瞬间静了,显然她也没想到我能这样问她。大约过了几秒钟,就听她说:“老师,我下午去行吗?”我说:“那样不好吧,如果你上午不来,你就会落下四节课的,是不是?而且我听同学们说你跳舞不错,他们为运动会准备了舞蹈,还等你回来跟他们一起跳呢,我看你还是马上来上学吧。”她也没拒绝,过了大约20分钟,她就来了。来到学校后我也当没事似得,只是笑着跟她说:“以后可要记得按时上学哦,千万别再迷糊了。”


    三、弃学

    十一”长假的一天晚上,大约10点的时候,我在乡下的婆婆家早就睡下了。突然电话响了,是她叔叔给我打来了电话,说她两天没回家了,不知道去哪了,说管不了她了。其实我知道他叔叔也是没有办法了,才会在假期的大晚上给我打电话。于是我就进一步询问了有关她的家庭情况,电话中我了解到,她的妈妈在监狱6年多了,目前仍在服刑期间。爸妈早就离婚了,爸爸品行也不好,也曾多次进了监狱,目前股骨头坏死,失去劳动能力,不能抚养她,而这个所谓的叔叔也只是个邻居罢了。当我得知这些的时候,我好像懂了我心底一直存在的那个迷惑是什么了。那一晚,我辗转难寐,很想知道这六年多这孩子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她是怎么过来的。这所有的思考深深地触动了我这颗已为人母的心。

    十一”之后开学那天,她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不念了,要去打工,之后就关机了。她的这个叔叔迫于无奈找来了她在外地的姥姥,这时候我才发现她的这个叔叔是个残疾人,姥姥也岁数很大了。“说什么都不能让她弃学,我得想办法让她回学校。”下定这个决心之后,我就想办法找她。于是我抱有一丝希望地给她发了条短信:“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以你的聪明才智,你应该能走出条光明大道,但是目前的你太小了,能力也太弱了,就算去打工也只能做些花力气的活。更何况你不满18岁,守法的老板也不会录用你,所以你目前应该做的是储存知识和力量,等到将来有机会的时候,才能过你想要的生活!想通了就回来吧!我等你!同学们都在等你!”信息发出去之后我就在等,等她看到信息后能有所感悟,能回学校继续接受教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等到了她的电话,“老师,我还想念书。”我按住心中的那份激动,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话:“回来吧,我在学校等你。”等她来学校以后,我先领着她参观了学校的各个地方,之后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跟她谈了谈她的家庭和生活,最后意味深长地跟她说应该继续读书的重要性。她也好像有种卸下面具的轻松,跟我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深刻谈话,她愿意继续就读,并且承诺要好好表现。


    四、晕倒

    某个周一的早上的晨读时间,我正在黑板上板书,突然听到背后一阵骚乱,也不知道哪位同学说了句:“小华晕倒了。”于是我扔下手中的粉笔赶紧跑过去。只见她面色苍白,眼睛紧闭。我于是用手指凑到她的鼻子面前试了试,感觉她呼吸略有些急促,又轻轻地摸了摸她的额头,也没有出汗。我在她的耳边轻声地叫着她的名字,她终于应了一声。我赶紧问她哪里不舒服,她说:“浑身都不舒服,胃里难受。”我终于松了口气,跟几个学生一起把她扶到了医务室,校医在给她检查的同时得知她吃了大量的索米痛片。于是我报告了学校,也拨打了120,同时也跟她的叔叔取得了联系。到了医院,又是洗胃又是打针,医生一直以为我是她的家属,一会儿让我做这儿,一会儿让我做那儿,所以我也是跑前跑后,照顾她,陪着她。整个过程除了嘘寒问暖的话,我没说一句责备她的话。这一忙就到了中午,等她舒服了之后,我和她在枕边低声地聊了两句,她跟我说她错了,不应该听信别人的话而胡闹。


    五、改变

    通过这件事她变了,我也变了。她变得喜欢和我接近,喜欢和我聊天。我也变得更同情她,更关注她了。所以私底下我让她去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建立属于我们俩之间的信任关系,有事没事地跟她聊天,顺便谈及一些别人犯下的类似她的错误,从而了解她的看法,引导她在观点上能与我的达成共识。并表示希望她不犯类似错误,侧面教育她改正缺点,积极进步。我知道对她这种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远,但依然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慢慢地,她变了。进入八年级后,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每天按时上学了,学习上积极主动了,作业完成情况也好了,跟同学能和睦相处了,跟老师说话也有礼貌了。看到她这样的变化,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润物无声,但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小华同学,从上小学就没有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也正是这样的家庭情况,导致她极其自卑,怕被人嘲笑,所以她隐瞒家庭实情,就是为了不矮别人一头。可见,每个问题生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在对她的教育中,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与特需学生谈话时,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提出批评,应化“暴风骤雨”为“和风细雨”,化“急功近利”为“水滴石穿”。

    我愿做学生生命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做学生生命中的一点水,滋润他们的心田。




    • 标签:
    • 初一
    • 违反课外纪律行为
    • 隐蔽性违反课堂纪律行为
    • 早恋行为
    • 寄养家庭
    • 家庭成员坐牢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