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耀华 -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研究
普通类 -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摘要:我国教育公平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普及了义务教育和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步解决了教育起点公平和量性公平,正在向着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高层次质性公平发展。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重要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资源大门户、名师视频大平台、虚实结合的内容体系等,能以数字化的方法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实现,进而走出一条新型的中国特色的教育公平实现之路。
关键词:教育公平;质性公平;和谐社会;新一代信息技术
-
一、高速发展的中国呼唤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一个国家而言,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当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和价值追求也将随之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在此基础上人们对教育公平必然有更高追求,我国正在实现由“效率优先”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社会转型,也就是为满足人们的新期待和新需求。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我国是人口大国,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尽管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上学难、上大学难的问题,在教育的起点公平上卓有成效,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希望获得更加平等的和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能‘有学上’,而且能‘上好学’,盼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1]
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突飞猛进,教师队伍总量骤增,优秀师资占总师资的权重大大下降,使得接受名师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显而易见,我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与人们对教育公平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形成巨大差距,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迫在眉睫。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教育公平作为2012年教育取得的五大成绩之一,作为2013年的三大着力点之一,是对此的最好诠释。
-
二、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分析
在我国,教育公平的概念最早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教授于1994年提出。[2]教育公平在我国成为广为关注的社会议题,是在胡锦涛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之后。在此之前,并非教育公平问题不存在,而是社会经济发展更重要,当时的主导观念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007年教育公平首次出现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尽管我国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较晚,然而做促进教育公平的事由来已久,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的政策频出,比如: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的本质,是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我国城乡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使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3];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现在每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8000万人次,资助金额980亿元),在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路费资助项目;实现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等等。[4]
在缩小区域差距方面,对中西部采取特殊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如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如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提升中西部高考录取率,组团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扎实推进教育援疆、援藏工作,扩大内地高中班、中职班招生规模等。[5]
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仅2011、2012两年中央财政投入350多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招聘30万名毕业生、80%留在当地从教的特岗计划,实施每年有近万名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的师范生免费教育。[6]
在缩小校际差距方面,采取了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办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7]
我国教育公平进展快,所取得的成绩和巨大进步举世瞩目,但是教育公平的现状,还是不能令所有人满意。党的十八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有专门议题的教育公平内容,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必须要有新思路,要寻求新突破。
目前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类似,采用的主要是物质配置和师资调配的办法,国家为此投入很多,存在重硬轻软、重传统资源轻数字资源和手段的问题。寻找实现教育公平的更好更快的新路径,是本文探讨的主旨。
公平有量性公平和质性公平之分。所有人有学上甚至于有大学上,这体现的是教育量性公平,教育质性公平则是着眼于学生所获教育质量的高低。我国已开始关注教育质性公平,并且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在《教育公平与公共政策: 十六国比较结果》文件中,将教育公平划分为入学公平、资源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维度。入学公平可以纳入量性公平范畴,而资源公平和结果公平则可以纳入质性公平范畴。教育量性公平只是教育公平的初级公平、表层公平;教育质性公平才是教育公平的高级公平、深层公平。量性公平实现之后,人们必然追求质性公平。然而,我国教育在量性公平实现之后,却遭遇到新的质性不公平:花同等时间、同等精力、同等经济成本,虽所获学位层次相同,但所获教育内容或教育质量之层次却大不相同。质性不公平,在相当程度上,引发与助长高等教育学历歧视或学校歧视, [8] 以及中小学的择校风。
办学条件的保障有硬资源和软资源两个方面。实现教育公平的硬资源往往通过政府资助和经济手段进行强制性配置,而软资源通常只能靠自生与积累,政府调控下的种种对口支援只能促进自生与积累,并不能全部解决问题。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升,硬件资源很重要,但是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理念等软资源更重要。70多年前的西南联大,在抗战的硝烟中长途跋涉,流离失所,师生破衣蔽体,糙米果腹,以茅屋为校舍,以破庙为教室,躲警报,避轰炸,钻山洞……,从1937年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9]由此可见,对于教学质量,并非决定于硬条件,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师资,是理念,是追求。
如何让更多的人甚至是全民接受大师的理念和方法的教育,是未来更高层次教育公平之必须,而很好地利用方兴未艾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使我国教育公平迅速跃上新台阶。
-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精辟的科学论断。该论断表明,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之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将真正会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由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等高端软件构成,其产业链之长,产业规模之大,远远超过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第一代、第二代信息技术。专家预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几十倍于网络产业。深圳市规划到2015年该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为1.1万亿元,[10]占我国“十二五”规划的201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55.8万亿元[11]的2%,由此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巨大!
如此巨大产业规模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必然对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都与信息传播有关,因而教育受之影响将极为广泛和深刻,在对学习的支撑上产生质的飞跃。韩国规划到2015年取消传统的纸质书,这是基于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后的数字化环境,能够真正满足人们数字化学习的需要。
要探讨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必须建立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特点把握的基础之上:
- 物联网将计算机间的互联拓展到世界万物,使还算是新兴的网络传播模式又来了一次革命性的颠覆,在信息的人—人传播模式、人—机—人的传播模式之外,又诞生了人—物、物—物、物—人—物的传播模式,这将大大拓展人们在课堂上的视野,将学习场所与遥远的真实存在的事和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 下一代通讯技术是以软交换为核心,将打破现有的通信网针对不同业务而建设多个网络的模式,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的基于分组技术的综合开放的网络架构,能够给数字化学习者提供更方便(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更快速、价格更便宜的通信服务。[12]
-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大网络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使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将打破广电在内容输送、电信在宽带运营领域各自的垄断,进而大大降低信息传输成本,使泛在学习用得好、用得起。
- 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将向人们呈现更宽阔的、更清晰的视觉画面,真正匹配人类的视觉分辨率极限。最新的平板显示器像元之间的距离已小到0.1毫米,在正常读书和观看距离上的视角已小至1'(六十分之一度),即1.0视力的人在观看平板电脑显示画面时肉眼无法看出像素点的存在,已不可能感受到画面是由像素构成的,使得看平板显示器上的屏幕文字、图片,与观看纸质印刷品上的图文在清晰度上已无区别,数字化学习的视觉之累,有可能得到改观。
- 云计算教育应用具有多样特点:一是资源配置动态化,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划分或释放不同的物理和虚拟资源,当增加一个需求时,可通过增加可用的资源进行匹配,实现资源的快速弹性提供;如果用户不再使用这部分资源时,可释放这些资源。该特点实现了IT资源利用的可扩展性。二是需求服务自助化。能为客户提供自助化的资源服务,用户无需同提供商交互就可自动得到自助的计算资源能力。同时,能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应用服务目录,用户可采用自助方式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三是网络访问便捷化,用户可借助不同的终端设备,通过标准的应用实现对网络访问的可用能力,使对网络的访问无处不在。四是服务可计量化。能针对用户不同的服务类型,通过计量的方法自动控制和优化资源配置。即资源的使用可被监测和控制,是一种即付即用的服务模式。五是资源的虚拟化。借助于虚拟化技术,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计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基础设施资源的共享。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云计算使信息存储、加工、处理、传输变得更加快捷,操作更加自动化,人机交互更加流畅。[13]
- 增强现实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将传统的实与计算机的虚相得益彰地融合。[14]
-
四、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路径设计
1.建设以名师高清教学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让任何人都能接受名家大师的教育,促进教育模式的改变
西南联大的成功说明办学理念和名家大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名师资源是教育中最宝贵、最稀有的资源。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阶段,几乎所有本科高校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名师,名师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高深学问、深邃思想、点石成金的教学、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影响了一代代人,为年轻学子树立了风范,造就了一代代俊秀英才,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名师的成长周期漫长。随着已有高校自身招生规模几何级数般的扩大,随着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专业本科升综合性大学、本科高校开办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兴办新高校、民办高校等高校的不断扩张升级,原本就稀缺的名师资源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被极度稀释,这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志向的确立、学习的效果。可以说上大学难这一长期困惑中国人的教育公平问题基本解决的同时,又带来了能不能接受名师等优质教育的新的教育不公平,甚至是以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换取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有丰富的学习信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优质的学习信息资源,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而名师的教学视频资源能促进学习型社会的高起点高层次发展。
我国规划在2020年基本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建成创新型国家,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需要培养数量庞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可是,此类人才不是所有教师都擅长培养的,名师的教学视频能够让广大教师通过揣摩其授课风格、授课内容、学术精神等特质,尽快成长为名师;能够让全国的学生通过名师的视频学知识、学认知、学思维、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会创新学习、创新研究的方式方法。
可以说名师教学视频资源的作用怎么估量都不算高。向名家学习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央视“百家讲坛”曾经的高收视率,国外哈佛、麻省这些大学等网络公开课在我国兴起一股“淘课热”,是最好的写照,而我国精品视频公开课请学问高深的名师不多,而更加注重形象佳、气质好、口齿伶俐的“播音员”,其点击率不如预期的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已为人类创造利用名师高清视频教学的条件和可能性。一是高清摄影、编辑、传播设备的价格都已平民化,相应的技术与艺术人员已有相当的储备;二是随着我国2012年正式启动的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宽带网络将通到所有中小学,并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网络带宽允许高清视频的流畅播放,利用分布式存储,可有效地解决视频传输的问题;三是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甚至于手机的高清显示和高保真的声音还原,让人们能够仿佛面对面学习全面了解教学信息和领略名师的风采,高清投影、高清电视同样可将名师“请入”普通教室“授课”,让同学以班级为单位甚至更大规模地在老师组织下“听名师的课”。随着基于名师教学视频的增多、完善,这种量变可产生质变——学习者接受系统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学习知识的传播与获取,可以采用视听名师视频的办法,现在的班级学习形式转化为师生共聚一堂的讨论、设计、研究、创造,是基于头脑风暴的思维碰撞和创新,是基于协作的探究式的设计与创造,到那时就对传统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颠覆,工业革命产物的“班级授课制”就变成了“班级研创制”,教室就成了“研创室”,世界最多人口并采用独立语言的我国,因势利导地支持发展,意义重大。
这里探讨的名师高清视频与电大教学有本质区别:一是大家、名师讲授,而且视频建设有名师团队支持,即所讲授的内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精心设计研究的;二是内容专题化、微型化,脱离传统授课固定时长的要求,而以学生认识能高度维持的时长为上限,每段视频一般在20分钟之内,这同时便于学习者反复观看关键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更有助于因材施教的实施;三是视频放在云服务器上可随时观看,随时下载(改变精品视频公开课不给下载的做法,应该将其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出资做,公共产品以效益最大化作为追求);四是与名师视频相结合,提供网络互动、答疑辅导平台。
利用该办法,还可以加速名师培养的进程。
2.建立以物联网、增强现实为基础的虚实结合型资源
现代社会变化快,教学必须反映这种变化,教学内容要时代化、形象化、现实化,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认识世界、感受时代、适应社会,从而在未来更好地引领社会发展。
我国地域差异非常大,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如果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充分感知外部世界的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先进文化等,与名师视频互为补充,则有可能实现用最先进手段支持的高层次公平。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增强现实、新一代网络和平板显示技术综合应用,可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具体实现方法可为:
在全国先进地区的一些先进或典型区域(譬如生产车间、街区、养殖场、植物大棚),安装物联感应装置和摄像头,并连接上全国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学习者可以从该平台上调看实物、实景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过程,这将真正使教学与先进的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让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学习者能够与先进地区的学习者有类似的视野、阅历。很显然,这将是更高层次的公平。
当然要将此变为现实,必须转变观念,采取科学的系统设计。其观念转变的重点在两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培养的优秀人才将会促进社会发展。对具体人的培养,不仅是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的事,企业、全社会和每个公民要有大局意识、国家意识,协同支持办学和人才培养意识,不能仅从个人以及小团体的利益出发,要有奉献精神和民族大义。二是树立新的开放办学观,学习不能局限于书本、课堂和老师,学校、学习者在设计课程、规划学习时要将通过网络学习、向社会学习作为重要方面,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巨大作用,唯有如此的培养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引领社会。而向社会学习并不单纯意味着学习者到社会现场,新一代信息技术已为我们提供了人不到现场视觉到现场的技术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充分利用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这一巨大奉献。
科学系统的设计在于需求导向、统筹布局、公益建设、预约开放。需求导向是各级各类学校提出远程观察教学的具体需求,层层统计上报后,国家层面上分析、选择,价值大、共性程度高的加以规划,制订周密计划及财政预算,由中央政府买单后分层分级地建设,建设后按学习者学校的预约进行开通传送。预约开放是为了保证传输质量、观看效果以及保护相关人员的隐私的需要。
3.建构中国教学和学术数字信息资源大门户云平台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资料的基本要素。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资源分为若干种类,比如按用途分,可分为新闻信息资源、生活信息资源、娱乐信息资源、商业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以及学术信息资源。教学信息资源和学术信息资源是教育界特别关注并加以利用的资源,对人的发展最为重要,而目前该类资源最为薄弱,原因在于其他几类信息资源与人的吃住行密切相关,任何人都可以获取,理解起来几乎毫不费力,因而访问量大,吸引大量资金投入建设。教学、学术资源则不同,它更多地属于小众式传播资源,需要受众下功夫才能学习、掌握,对建设者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而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是信息资源量很大,但教学、学术资源相对较少,不仅教学和学术信息资源数量不足,而且零散分布,学习者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许多资源是纸质资源的数字翻版,离多媒体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倡导数字化学习以及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已有多年,然后数字资源的建设远未能够有效满足这些学习的需要。正因为如此,青少年上网更多的是游戏、聊天、看新闻,而不是学习。在网络学习资源还不丰富的情况下,期待学生利用它进行学习,无异于缘木求鱼,教师、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对此进行深刻反思,并探讨如何创造让学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协作性学习、探索性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建构面向所有学习者的优质资源大门户来支持这些学习的条件,我国已具备了让所有人在同一个平台上共享优质资源的可能性。
现在人们网上学习和学术研究查找资源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到自己知道的网站,另一是利用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搜索。两种方法都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前者的局限在于网站数量太多,不可能知道全部,而且新网站不断涌现。后者局限性在于搜索得到的资源鱼龙混杂,要在海量搜索结果中找到自己所需通常要花费大量时间甄别。建构深度聚合优质教学和学术信息资源的大门户云平台,就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网上学习费事、不幸福的问题,当然建设大门户必须把握“公建”、“优质”、“分类”、“系统”、“多媒体化”五大关键。
(1)分类
信息资源门户应提供多种信息资源分类方式和检索方式,使学习者可以快捷、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提高检索的效率。例如按学科、专业、方向等方式对信息资源设置分类,按层次、文理、功能等设置检索等。[15]
(2)公建
公建是指将信息资源作为公共物品,由政府出资并组织建设,建设的信息资源供人们广为享用。[16]
公共物品理论表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一旦某种物品或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则没有使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人,不能被排除在使用这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之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效用是强加的;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额外的消费者提供的边际成本为零,每个人最有效率的消费单位是无穷大。
公共物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从公共物品与市场的关系来分,公共物品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当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者群体,从部分成员一直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其边际成本始终为零,那么这种物品就是纯公共物品,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17]
教学信息资源及通常意义上的学术信息资源,具有典型的纯公共物品属性,因此由政府出资建设是理所当然的,政府应该承担这种责任。而且,教学及学术信息资源在国家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地位,理应由政府投资建设,由“自建”、“共建”走向“公建”是彰显信息化优势的必然要求。[18]
政府出资建设教学和学术信息资源,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可充分彰显大国优势,而且,无论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还是从扩大世界影响的角度考虑,政府都应该切实承担该责任,而且非常迫切。
国家投资建教学及学术信息资源,绩效非常高,这既在于所建资源可为13亿人共享,还在于知名专家、教授的国家意识、奉献意识很强,只要国家需要,他们会尽全力研究和建设。
(3)优质
这里的优质是指当时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一流水平,要像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的张尧学院士所说的那样,用一种拍电影大片的方式来制作网络教育资源。[19]
公建信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可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更为优秀的人建设资源,从而确保建设质量;可供更大范围的人群分享优质信息资源,具有更高的建设与应用实效,将会缩小信息资源使用上的差距。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科信息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优质和原始资源少、寻找合适资源困难的问题,将使学科信息资源由小范围的共享,上升为广泛的无限的共享。[20]
(4)系统及多媒体化
系统是指以系统观来建构与科学设计,使之内容丰富到教学和学术研究浏览、查找信息以及进行数字化的学术讨论、交流,不要过多地移情其他网站,这似乎太苛求,但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此门户对于教育公平的价值就是无可估量的。
多媒体化是指门户上的内容是为此特别打造的,不是纸质文本的简单数字化,而是具体的内容以恰当的媒体加以表现。
-
五、结语
教育公平的实现方式有开放式与封闭式之分,封闭式方式是仅仅着眼于物质手段,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依赖,开放式方式既着眼于物质手段又着眼于信息手段,是信息时代的新的路径。从教育公平的实现效果来看,有拉平式与共同提高式之分,前者主要是利用财政手段和师资调配手段使之向薄弱地区和学校倾斜,是增高木桶效应中短板的行为,后者是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开辟新领地,创新搭建新信息平台,使不同区域的人共同受益向更高目标迈进,在新的更高目标上达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公平。实行教育公平的科学方法是多种方式多管齐下,唯有如此才能快速地取得高层次的公平。
信息时代已给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创造性的条件,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因势利导地创造性地加以利用。
[1] 谈松华,王建.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J].人民教育,2011(18):2-6
[2] 谈松华.论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研究,1994(06)
[3] 温家宝.强国必强教 强国先强教——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ldhd/2010-08/31/content_1692288.htm
[4][5][6][7] 李曜明.教育部长袁贵仁等四位代表与网友共话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12-11-14
[8] 刘中顼.优质课程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是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之良方[J].现代大学教育,2012(05):8-13
[9] 不朽的教育史上奇迹:西南联大[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eb8eb76f46527d3240ce05d.html
[10] 2015年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将达1.1万亿元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2/24/c_111293166.htm.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_2.htm.
[12] 下一代通信网络[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66994.htm
[13] 云计算[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316082.htm
[14] 增强现实[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04668.htm
[15] 陈琳,王矗等.终身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模式创新[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4):41-46
[16] 陈琳,王矗等.创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建众享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1):72-76
[17] 吴英.公共物品理论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研究[J].学理论,2011(23):75-76
[18][20] 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2(4):50-56
[19] 陈琳,李凡等.促进深层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69-75
-
-
- 标签:
- 带来
- 变化
- 作用
- 泛在学习
- 环境
- 变革
- 教师角色
- 教学活动
-
学习元评论 (0条)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