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思考题(请以微批注或者编辑本段的形式回答:

    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而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也即是说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而品德是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补充: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它是社会生活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之一,它是做人做事和成人成事的底线。它要求我们且帮助我们,并在生活中自觉自我地约束着我们。品德是多方面的,包括:“爱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道德品质,即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便是他的道德品质。

    • 1. 品德和道德的区别是什么?

    道德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所支持的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又称道德品德,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社会准则和规范行为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首先,两者研究的范围不同。道德是社会现象,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品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是个体现象,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其次,两者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不以个人品德有无为转移,具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的制约,还受个体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所以,尽管有相同的社会、社会阶层、教育环境,但每个人的品德行为表现却不一致。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既应看到道德和品德的联系性,又应该把这两个概念严格的区别开来加以运用。

     

    补充:品德与道德不同。道德是人的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是社会经济的产物,也是每个社会为维护人们共同生活的利益而规定的最基本的生活准则。道德依靠舆论的力量,依靠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则是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品德通常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道德有密切联系。

    • 2.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1)在道德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上: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的建构作用,侧重于道德判断与道德情感两方面。科尔伯格却主要集中于道德判断上,他认为相对于其他道德因素如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动(它们可因时因地发生改变),道德判断因为以认知为基础,它的水平是不变的,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倒退和丧失。

    2)在道德发展机制上: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建构的和产生新知识的操作过程,科尔伯格认为这一过程不产生新知识,个体只需遵循必须履行的责任,他的研究重点在对道德思维不同发展阶段的描述上。

    3)在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上:皮亚杰只是提出了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忽略了社会因素在社会因素在儿童认识发展当中的作用。科尔伯格经研究发现角色扮演机会是依儿童与其家庭、同伴群体、学校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地位而变化的。

    4)在道德发展的阶段上:皮亚杰的研究是围绕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的主线展开的,其中道德自律发生在青年期(10、11岁左右),此时正是形式运算的开始,智力的发展也并未停止,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似乎就只能研究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科尔伯格则揭示了向青年期发展的附加的阶段,他提出了一个较皮氏更为详细、系统的道德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即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补充:

    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皮亚杰研的究重点在道德思维形成过程本身,进而提出了“图式”等概念;而科尔伯格研究的重点在对道德思维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上,进而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  
    第二、关于影响道德发展的社会认知因素,如关于角色扮演机会等,皮亚杰只注意到了
    同伴群体的作用,而科尔伯格给予了高度重视。
     
    第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纯理论推演,比如他将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而科尔伯格重视理论探求,更强调应用研究,因此科尔伯格在学说的构建上更为完善。 
    二者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联系(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 通过比较后发现,皮亚杰与科尔伯格理论均是从认知领域来研究人类道德的发展,都采取心理发展的观点来解释人类道德的形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具体表现在: 
    第一,二者的道德发展观均是一维纵向的,他们认为,道德认知结构的不断组织和转换形成了道德的发展。“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正是图式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经同化、顺应的建构过程。从同化一顺应一同化,个体的道德认知发生冲突,由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个体的道德结构也不断得到扩充和重建。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个体不断调整与环境的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作出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原则的道德判断,从而个体的道德逐渐由
    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 
    由此可以看到,从自律到他律的转变,是其理论构建的主线。 
    第二,皮亚杰与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本质上,与认知概念一样,是按同样的方式发展的。道德也是通过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借助于平衡化建构起来的。一般说来,当智力发展到较高层次时,其道德判断与道德选择也达到较高层次,道德也就相应发展到较高阶段。但这并不是说高智力水平就能保证个体有较
    高水平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因为智力仅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第三,皮亚杰的道德阶段论研究到道德规则相对变化这一深度。而科尔伯格以人的道德判断力为着服点,进行大量的实验分析,提出了超过皮亚杰原有公式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因此,我们说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学说。

    • 二:案例拓展阅读

    1.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2.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相关分析
     

     

     

    道德两难问题的重点之处就在于它很难得出一个标准的正确答案,而随着思考的角度,思考的依据等的不同,会产生各种截然不同但又具有合理性的答案。而事实上,这个答案往往就是暗含着我们对于道德的判断。

    我认为偷药行为是不对的,但在那样的情况下无可指责。因为维护生命的生存,也是道德的基本准则之一。

    • 三:学习汇报

    1.结合本章的所学,想一想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假设你是某学校的老师,你发现了一位问题学生,那么请你做一个关于品德方面(如品德养成、品德问题以及品德培养等方面)的数字故事,具体的制作方法,请参考:数字故事制作;

    2.要求:每位同学制作一个,策展后的数字故事作品提交至:发布作品

    • 标签:
    • 学习
    • 十二章
    • 品德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