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农二师30团中学张青林《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默认段落标题(请修改)...

    请在这里输入段落内容...《三个儿子》教学设计

    30团中学 张青林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两个妈妈都夸耀自己的儿子如何好,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她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只有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1.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3.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2.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沉甸(di6n) 胳膊(bo)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分角色有感情读。

    六、拓展阅读

    七、写话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
    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内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聪明——( ) 特别一—(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水桶
     ( )的地方 ( )的孩子
     三、理解词语的两种意思,分别造句。
     特别:(1)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2)格外。
     1.特别——
     2.特别——
     四、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1.给未点标点处加上标点。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慢一—( ) 重——( ) 后——( )
     3.从什么地方看出一桶水很重?
     4.看到妈妈拎着这么重的水桶,你会怎么做? 

    四、拓展阅读。

    五、写话。

    反思:《三个儿子》是一篇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课文通过三个妈妈对自己儿子的夸奖和三个儿子妈妈面前的具体表现的对比叙述,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又厚重的道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教学中,我们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们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涵,只要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抓住三个母亲对儿子不同的评价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读出情感体验。然后再抓住“明明有在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引导孩子们带着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去读书讨论,明白事理,并从中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朗读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挚情感走进文本,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只要学生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朗读时适当点拨,指导,学生便能比较准确地读准语句的语气,找准感情基调。本课不需要学生逐句朗读,只要求学生读准三个母亲在说到自己儿子时的不同语气以及老人在看见三个孩子后说的话语。这部分的朗读铺垫为后面孩子参与讨论做好了铺垫。 
        2、阅读教学自主化。 
        情感体验阅读方法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自主体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考察情感体验方法应用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展示出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多元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往往“走过了头”,把尊重等同于“放纵”,把张扬等同于“随心所欲”,更把多元理解等同于“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而老师没有主观意见,没有核心理解,学生说什么都对,都给予肯定,从绝对的“书本中心”完全走向了绝对的“学生中心”。为解决这一矛盾,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对于三个儿子的表现,你认为谁做的最好,为什么?学生大都认为第三个儿子做的好。这时,我问学生:难道其他两个儿子就不优秀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们理解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三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但是只有孝敬父母的才是“真正的儿子”,在学生心里激起情感的火花。同时也做到了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正确价值取向”的辨证关系。 
        “真正的儿子应该关心和爱自己的妈妈。” 
        “第三个儿子很懂事,也很爱自己的妈妈,他知道帮助自己的妈妈。” 
        “我们要学习第三个儿子,为妈妈多做事!” 
        …… 
        听着这些感人的话语,看着那一张张美丽而可爱的脸庞,身在这动人的语文课堂中,我感受到一种来自于放手给学生所创造出的幸福和愉悦中。 
        最后,为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孝顺父母的心愿,我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使文本转化成一个基于真实的环境,在还原后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可以完成生活交给的任务,在生活中、在体验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为课文的学习提供生活的保证。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活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 老师的语言也变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其次,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我主要想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角色,对感情朗读课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由朗读以后,让大家都来体会别人是怎么读的,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总之,在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听、说、读、思、演等相机结合,相互渗透,让孩子们融入生活场景中,自主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情感,获得阅读后的成就感,长此以往,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环节的设计值得商榷;指导朗读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情感调控,对新的生成及时予以正确引导等。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让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情感体验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 标签:
    • 教学设计方案
    • 学生
    • 生活
    • 理解
    • 体验
    • 情感
    • 三个
    • 妈妈
    • 儿子
    • 孩子
    • 1.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