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与社会资源整合 资源 (2组)

    普通类
    • 支持
    • 批判
    • 提问
    • 解释
    • 补充
    • 删除
    • 1、作文教学与社会资源整合

      王宇 《让作文在生活中真实起来》.doc

     

                 让作文在生活中真实

                                                                                         ———教师“微改变”让学生更乐写

                                                                       □ 王宇

    “作文究竟应该怎么教呢?”

    “作业只要有作文,就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能睡觉啦,费着劲呢!”

    “给孩子读了范文进行引导,糟了,等孩子交上来作文一看,所有的孩子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还有网上搜,书里抄的,辨不清真假,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面对作文,家长很困惑,老师也很少有能够清晰的为家长、为孩子们指导迷津的。在这样的现实教学状态下,不难发现作文中出现的两大难题:作文很难写;作文原创与否难以分辨。

    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首先我们来解决作文题材的真实性问题。

    一、在愉快的体验中积累素材

    暑假的家校活动中,针对写作能力较弱的孩子们开展了一系列体验活动:在生活中撷取写作的智慧之种。为了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体会什么是写作,如何让写作简单快乐起来,我带着孩子们来到了菜市场,带着笔和本的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发现之行,别样的教学构思,激发出了孩子全部的热情。

    ,孩子们四处分散,找寻自己感兴趣的蔬菜水果,在苦瓜、黄瓜、丝瓜、南瓜和倭瓜等瓜类之间进行比较,结合售货员的介绍,记录下不同的颜色、形状、手感和味道。在这一最基本的观察记录中孩子们充分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完成了最初步的观察认知;

    其次,在孩子跑过来向老师汇报的时候,老师会随口应心的问上一句: “手感很光滑,摸起来很舒服,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能不能让听者感觉更形象一些呢?”“是啊,你从蔬菜水果,从无到有的生长过程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你能想到一首诗吗?”类似这样的疏而不堵的引导,根据孩子自己的思考方向,让孩子的思维能够由一点链接到多个与之相关的点。

    再次,面对不同素质的人群,实施这样的教育形式的改变,必然会面对很多人的误解,教师要做好公关的心理准备。老师掏腰包给每个孩子发10元钱,完成观察记录、讨价还价和交易成功的真实体验。只有

    体验越真实,

    作文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最后,回到教室,大家七嘴八

    舌的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老师抓住学生说出的亮点,在全

    体中进行拓展,引领学生写作深度的提升。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一个作文的整体流程,熟悉作文的基本框架,作文自然水到渠成。最后,请每一个孩子结合交流的内容,聊一聊自己的写作思路,想写什么,通过什么来写,最后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呼吁什么。逐个引导,过筛子,思维较慢的同学,老师可以课间继续引导,让学困生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写作天地的阳光普照。

    二、在独立创作与交流修改中完善

    首先,我主张孩子在课堂上将作文独立完成。其次:老师边巡视,边引导,某某同学开篇怎么写的,某某词语的运用准确的写出了自己激动的心情,真好!某某同学直接交代了事件,简洁明了。读一读,结合具体的表达,进行简短的评价,引导其他孩子学习和借鉴,或者进行自己的再思考并修改。

    其次,同学之间互相阅读学习,彼此提提建议,然后进行初次修改;当日的语文作业,请孩子们自己找一篇相关的文章或描写段落进行比较阅读,然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二次修改。

     

    ,上交到老师手里的作

    文,问题百出的。面对着36个孩子的作文,老师千万铭记不能一个“阅”字

    了事,需要老师耐心的细致的把孩子的所有问题批画出来,并批注如何进行修改的提示。只有这样,孩子在拿到自己的作文时,才能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也只有这样的反复修改和锤炼,孩子才能在一次次的改错中积淀成长。

    最后,教师需要选择典型的作文进行全班性的学习,打印出来分发给孩子。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圈画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批注上自己的观点,在全班内再次

    进行赏析、交流和修改,最后,孩子的作文本上已经圈画、涂改得面目全非了,但是再聚焦孩子的作文表达时,你会发现孩子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这只是无数次作文中的一次教学形态,接下来,

    我们的作文没有就此止步,我们在系列的活动中继续感受作文的快乐。

    三、在感受艰辛中提升情感认识

    首先,孩子们带着收获的蔬菜、水果、薏米和紫薯等满载而归,我们约定用自己买到的东西和妈妈一起做成早餐,带到学校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清晨的阳光映照着孩子兴奋的笑脸,还有那满桌的菜肴,孩子跑着跳着把我拥进了教室,兴高采烈的把自己亲手参与做的食物送到了我的眼前:红黄相间的胡萝卜土豆丝;黄白色的圆葱鸡蛋;青白色的尖椒干豆腐;还有山药制成的蛋糕饼;还有各种各样的粥,真是丰盛极了。看着孩子们喜悦的神情,我深深一鞠躬,向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孩子在诧异中感受到了尊重;接下来,接下来有序组织孩子们“聊聊你的做菜经历和感受”,让孩子畅快的表达                                                                 完后,我们开始了真正的实战演习。

                                                                 老师:“哎呀,子们,你们看满桌子都是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谁能来描述给大家                                                                                                       听听?”

    学生:“炒鸡蛋”。(把炒鸡蛋三个字写在黑板上,前后画上长长的横线)

    老师:这是什么

    样的炒鸡蛋啊?能再具体点吗?

    学生:圆葱炒鸡蛋。(老师在黑板上进行补充)

    老师:谁还能再具体形象点?

    学生:白色的圆葱和黄色的鸡蛋

    老师:恩,真不错,你观察到了所描写事物的颜色。除了颜色,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

    学生:颜色,香味,口感(味道)和形状(老师在黑板上上板书:描写事物更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老师:那么谁能从这几方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呢?

    学生:白色的圆葱和黄色的鸡蛋,

    老师:白色和黄色混杂在一起我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呢?

    学生:黄白相间————黄白相间的圆葱炒鸡蛋,颜色很好看,闻起来也很香,真想吃啊!

    在这样的语言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孩子表达的意思是全面的,但是语言的锤炼上欠缺一些,我和孩子们进行了“同一个意思换种表达”的游戏:颜色很好看黄白相间的颜色看起来就十分的诱人;闻起来也很香——再翘起你的小鼻子闻一闻,那清香的味道就会扑鼻而来;真想吃啊!——真是令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啊!

    ……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这样的对话,反复的引导,不断地进行拓展和想象,有的时候抓住孩子的只言片语引入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传授给孩子们写作的方法,提升孩子们语言表达的能力。

    其次,在生活真实中感受真情。我们交流着做菜的经历,描述着丰盛的菜肴,品尝着幸福的味道,同时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总是流露出做菜时热得满头大汗的难耐,被热油溅到后的疼痛。在这时,我就会引导孩子们,想象让你每天重复这项工作会怎样?(辛苦、需要坚持的品质、很了不起)这个人就是——妈妈。如果妈妈的前面有一个横线,你会怎样形容自己的母亲呢?孩子争先恐后的举手,勤劳、伟大、勇敢等等连珠炮似的涌了出来。我知道,此时的情感教育已经在他们深刻体会以后,在他们的心理泛起了层层涟漪。

    ,敏锐的洞察力启发孩子观察。

    早餐中有两位同学例外,孙伟杰面前摆放的早餐是一个鸡蛋灌饼和一杯豆浆,张宏伟面前的早餐是一个蛋黄派和一罐娃哈哈的八宝粥,孩子流露出怯怯的眼神,想必是刚才的交流让孩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刺激,感觉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面对孩子的若有所悟,我只追加了一句话: “每一个有病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应该吃药的家长”。用餐期间,我积极的把各种菜肴夹到这两个孩子面前,尽量让这两个孩子和大家一起感受来自母亲的温暖,每一道菜肴,都是一副亲情的画面,都是母亲在清晨舍弃早睡的时间辛苦的付出,都是饱含了母子幸福片段的美丽瞬间,这是值得孩子一辈子用心珍藏的美好的记忆:熟悉的教室,散发着菜香;台上台下的师生,共进早餐宛若一家人;课桌也变成了餐桌,我们围坐在一起,感受着生命中独有的时刻,感受着老师的用心良苦,品尝着父母的劳动成果,咀嚼着自己参与实践的快乐,在参与的生活生动中,品味爱。

    一次聚餐的经历,孩子们在买菜的过程中,精挑细选,讨价还价,在生活中历练成长自己;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孩子们锻炼自理能力的同时感知父母的艰辛,更加理解父母,感恩父母,这就是作文生命的动力根源。

     

     

     

     

     

                  类似这样教学作文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走进秋天》 《盲人的世界》《两盆花的命运》《工人叔叔的生活》《见证奇迹》《初春的第一场雪》《腊梅在班级绽放》等等题材的作文,都是孩子们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开展的随笔作文。这样拟定的主题,孩子就没有现成的文章可以复制;同时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内容出现。

            日本小学的国语教育课程与社会教育课程进行了互补式的整合,去垃圾回收站参观学习完成社会教育课程内容的同时,学生动手撰写小论文,内容包括自己所了解到的垃圾回收处理程序、参观后的自我感想、对于地球环境保护的思考等国语教育课程。在每篇小论文写成之后,孩子们还要站到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朗读或演讲——这对于国语教育中的“培养语言能力”要求,无疑非常有帮助。

    作为对后代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出不但拥有独立生活能力,并且拥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下一代?培养孩子的细节精神,就要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自然地能力,而日本小学生的作文,基本以观察文为主,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理性思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十分具体化的事物观察能力。

    这样语文教学中的微改变,就能给作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作文焕发出千姿百态的娇媚,更能让孩子在作文的园地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标签:
    • 社会
    • 资源整合
    • 文本
    • 资源
  • 加入的知识群:
    学习元评论 (0条)

    评论为空
    聪明如你,不妨在这 发表你的看法与心得 ~



    登录之后可以发表学习元评论
      
暂无内容~~
顶部